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大帝国 > 第七十三节 铁壁的失败 下

第七十三节 铁壁的失败 下(2/2)

目录
好书推荐: 重生之缘来如此简单 绿茵全能王 百世元婴 异世药王1 香墨弯弯画 绝对秒杀 都市特种兵1 奇剑空花之黑风劫 魔法新时代 月落星沉

在这种情况下赵刚又考虑到了另外一条进攻路线就是由西藏进攻可是这条路线马上收到了众多将军的怀疑

“这个根本就不可能至少我认为我们西北军做不到。”

西北军区司令谭正午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此后更是摆出了中印边境的沙盘开始说出自己的理由:

“从中印边界地地形看中印边界东线向中国一侧多为高山向印方一侧则地势平缓。藏南那块土地多为平原利于攻不利于守谁占住了不好守对中方如此对印方同样如此。我军进攻由高山乘势而下如转圆石于千仞之上确实可以把印军打得落花流水、狼奔豕突。

但部队皆为轻装远离后方炮兵火力支援没有任何重武器连75毫米野战炮、无后座力炮这样的随伴火器都没有。如果与印军在平原上列阵攻防以我军的轻装部队后继无援后勤保障困难与印度举国动员的大军对抗并不占太大胜面。

即使当时站住脚以后要在这块背靠高原的平地上放多少兵?恐怕不是一两个军就能打得了的那块地方能容多少人居住?就算占住了能从遥远的内地迁来多少人?数百万人是那么好动的吗?更何况还要翻过喜马拉雅山

如果这块土地这么好占那么用不着现在大清朝以前就被汉人住满了.服困难迁来几百万人并且全民皆兵但平原攻防必需的坦克大炮之类重装备现代化战争所需的大量补给从哪来难道从天上飞过去不成?

总之这是块飞地并不好守还不如说是个军事上的大包袱背上了才知道太重。藏南地形于印方确实有后勤补给方便的优势但也有限再说印军在那里驻了2o多万大军兵力兵器上都占了优务却是防守而非进攻也是受困于地形因素。”

赵刚也知道这些问题不过还想再问问其他的:

“如果我们准备军队呢比如说五十万军队难道不能彻底打败印度吗?”

赵刚的想法马上被浇上了一盆冷水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后勤的困难乎赵刚的想象。攻得下而守不住是中**队面临的最大困难。举个例子墨脱是中国唯一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实际控制的县由于恶劣的地质环境和天气原因也是中国唯一至今不通公路地县。

每年的5至1o是墨脱地开山季节。其余时间大雪封山与世隔绝。而这短短的几个月中还要受到雨季的限制。维持墨脱军民生活的物资大部分靠人背畜驮运进墨脱。

1914年6月由于遭受泥石流侵袭的易贡湖水突然暴泻墨脱境内横跨雅鲁藏布江的解放大桥被毁。为修复这一有战略意义的大桥林芝、米林、墨脱、日喀则等地群众4ooo人c匹骡马日夜抢运建桥物资。水泥建材可以分包运输建桥用地钢筋怎么办。只得将钢筋每隔三米盘一圈让背夫扛着。排成一字长蛇阵翻:=.oo多米的多雄山口抵达工地。整座大桥的修复耗资上千万元。交通运输之艰难可见一斑!

十八军进藏开始只有三个步兵师三万余人。随着进军深入运输补给线不断延长后方机构迅膨胀相继成立汽车部队、工兵部队、兵站系统、航空站和地勤站等全军总人数扩到七万余人。实际上真正进藏部队只有八千多人。其他人都是服务于后勤相当于每进藏一个人后方要有八个人支援。

藏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致和墨脱相仿中国只有选择9月进攻。躲开多雨的6、7、8份然后在11月大雪封山后(次年山)继续留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面对铁路公路直达山脚下的印军的攻击最后陷入孤军奋战、弹尽粮绝的地步。

受到打击的赵刚终于明白。为什么一颗价值1元五角地75米炮弹送到藏南前线需要两百四十五元了修建西藏铁路看来势在必行在此之前西藏所能容纳的最大兵力不过六万。

“能不能4人击溃对面的印军然后攻击新德里?”

这种想法也被否决了

[:tp://e.net/

“印度这样的大**队就算再没有战斗力但它瘦死地骆驼比马大。以它大国的资源人力加上英国的支持并不是易与之辈;装备上印军有英国的支援除了轻武器外在其它方面还占优势托英国地福当时印军就已经实现了公路复线补给达到了先进水平这在高原条件下是个很大的便利条

勤补给比我**队充足得多再说印军也不全是草包达到杂牌部队中较好的的水平在几十个打一个的情况下真能把人撑死。

再好的军队也做不到这一点的我向你保证。“

国防部部长吴俊升十分认真地回答道。

真的做不到吗?赵刚明明记得有那么一支军队做到过。

“一月之内以四万之众破大国、灭强军斩将夺旗已经是军事史上少有的光辉业绩如果在进一步派这样的部队去高歌猛进打到新德里饮马印度洋也不是不可能。看来这种要求已经出部队的实际能力是指挥员对部队的不负责任;

看来当年的那次决策也是无奈中的决定呀从全局角度看将部队撤回来是正确的给了印方以最大程度的打击将它整个国家打傻了占尽了上风想打就打想撤就撤来去如风挥洒自如这一仗胜得漂亮撤得也漂亮。

要知道战争中最难的不是进攻而是撤退此仗打完我军大摇大摆地撤回来点都被我们占了形成了中印边境线上我军居高临下的局面。并给印军留下了对中**队深深的恐惧感保证了中印边界四十年的平静过了保证三十年和平的预期并且打破了列强利用印度向中国难的企图战争的目的是完全达到了并且额完成。

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这样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凡事皆有度战争作为人类斗争的最高形式更是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度逾越了这个“度”就是违反了事物的客观展规律只能带来战争的失败徒留悔恨。

那样的军队赵刚自负练兵有术可是也知道自己没办法练出那样一支铁军出来。那要经过怎样的淬炼呢万里长征只是一步。此后地刀山火海、枪林弹雨中才炼出了那样一只无敌的雄师赵刚认为即便以现在地军队也无法与那只铁军相抗衡。

想到这里赵刚的思绪突然转到了历史上的1962透过迷雾分析起那是的情况了

“尼赫鲁当时向中国动武正是因为看到藏南的这种地形估计中国守不住。加上国际形势有利中国国内又恰逢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才很有把握地认为中国不敢还手。从战略战术上上讲它动手确实是有天时地利人和只是尼赫鲁不知兵用的将领实在太蠢胃口又太大占了藏南才觉守不住就想占住整个西藏。结果登山未遂。被打下去了朝鲜战争印度没有参战中**队在朝鲜地胜利反倒让旁观的印度更加浮躁。觉得中国能行自己肯定也可以军事强国不过如此跃跃欲试地也想建立在战场上击败强国。确立自己的大国地位。战前印军对自己的实力极有信心印度媒体甚至有“一个印度兵能敌得过十个中国兵”的狂言就这么不知彼又不知已兴冲冲地上了战场正应了“骄兵必败”的兵家常言。满把好牌硬是让印度打了个满盘皆输。战略上印度占了优势但在战术上印方是一塌糊涂。结果被中国打了个落花流水丢尽了脸**当时是以精妙的军事谋略将印度军队引到了一个必败无疑的战场并乘势力其势险、节短动于九天之上将印军打得万劫不复。妙手回春将这盘死棋硬是下活了。但先天的不利因素难以弥补那块地方怎么很难保得住能有现在地有利态势已经很不错了。

同时还有个气候因素当时**在指挥战役时非常巧妙的利用了西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边界作战我军大胜后战事全过程连中间休战期间历时仅月余又快打快撤未等印度缓过气就撤了回来。刚撤回大雪就封住了山战场时机天候把握地精妙绝伦等印度明白过劲来急于报复时西藏已经大雪封山欲攻无路;到第二年开冻作战的态势已经完全变了中方地防御已经完成结果是印度到现在也没能报了一箭之仇恐怕今后也没有什么机会。如果当时部队不撤后路被大雪封住援兵不继粮弹无补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的情况是中方利于战难于持久。而印度到底是在家门口打仗后勤补给方便兵源雄厚利于久战;它兵败之后急于翻本甘于自降身价为了取得军事支援连不结盟运动领的好名声都不要了;对美苏都作出了极大的让步当时促狭地美国人给了印度几飞机老式武器装备却在机场上打开后舱口向全世界来个大展览举世大哗印度的国际威望降到了冰点。印度可以说是丢尽了脸忍气吞声才换来了英国的援助等它把家当都当了买了家伙来复仇时敌人不见了好象一个虚胖的病号好不容易买来一柄大锤竭尽全力举了起来准备砸下去时敌人突然走了这柄大锤扔也不是举着也不是实在的恶心透了最糟糕地是这柄大锤到现在了印度还高高举着呢

中印边界战争后印度是在领土上占了些便宜但也给自己戴上了一个紧箍咒失去了中国这样一个万万惹不得的朋友换来了地缘环境上的恶化还有中国在西藏数百枚导弹地威胁而且数十万大军窝在高山下攻不象攻防不象防哭笑不得。我军在中印边界上虽然兵力兵器上并不占上风但战术上西线一直保持着攻势东线防守也绰绰有余战略上通过支持缅甸和巴基斯坦紧紧遏制住了印度可能的动作实际上占着优势一是地形有利二是1962后兵威尚在三是边境问题上理直气壮这一切全赖**当时巧妙的运用天候地形主席用兵真如神哪。“

“陛下!陛下!”

耳边的声音打断了赵刚的遐想不得不睁开眼睛考虑其面前的形式了。

目录
新书推荐: 唐功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