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节 水库三日谈(七)(2/2)
淤地坝的施工技术主要是针对土坝施工而言的传统
方式主要有夯实和碾压两种从19o6后治黄处先破法筑坝和水坠法筑坝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同时对特殊材料的筑坝方法也做了一些探索。
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由治黄处于19o8先在吕梁地区地两座淤地坝的施工中试验此后天水水利站、西峰水利站与教学单位合作在土坝、水库中进行了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爆破药量从几十公斤到几十吨爆破土方从几百方到几万方不等由于没有一个单位进行过系统的试验研究使得该项技术的研究未能推广在工程实践中未得到有效应用。
19o9年治黄处在内蒙古又进行了定>:验成功。解决了干旱少水、交通不便、缺乏大型机械地区筑坝的困难不过这项技术难度较高而且不能一次成型此后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是水坠法筑坝技术。
水坠法筑坝技术。先由治黄处于19o6年在韭园沟进行试验采了水中倒土、土中倒水、引水拉土等许多方法为水力冲填技术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19o7年治黄处组成陕晋水坠坝试验研究工作组正式展研究。
水坠筑坝法由于对施工条件要求不高成本底。技术简单便于群众掌握而在黄土高原全面推广。此外特殊材料筑坝也曾进行过试验研究。陕西、内蒙等地在盖沙丘陵区利用风沙土筑坝获得成功。绥德站进行过砒砂岩筑坝材料的研究包括砒沙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份测试分析和冻融对力学性质影响地试验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筑坝技术的研究加快了淤地坝的展度。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淤地坝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快地大展时期。这段时期主要的要解决的问题是淤地坝的淤积问题以及与基地地盐碱问题。
一个a级的淤地坝需要投入大约5oo元左方米的流域然而这个淤地坝在五年内就会被淤积这样就变成花费5oo最多得到十五亩淤地然后就需要继续建设新的水库。而黄土高原全部需要治理的地域高42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需能全部治理完毕相当于一年的财政总收入这种代价是中国所负担不起的。
所以适当地降低成本之后需要解决的就是适当的提高淤地坝的控制面积这样才能经济的进行治理建设。在提高了库容之后淤地坝的单位成本降低了一半而且考虑到建设成本的降低淤地坝在经济上已经成为一种可行的产业链。
在防治盐碱化研究方面针对有常流水的沟道因盐碱化的危害坝地有1/3左结出治理坝地盐碱化的根本措施是排水。即:开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打井挖泉修池蓄水排灌结合变旱坝地为水坝地降低地下水位;引洪漫地垫土压碱将沟洪、坡洪、渠洪引入漫淤坝地淋洗坝地土壤降低含盐量;种植水稻等耐碱作物。
治黄处在黄河中游淤地坝中进行了植物护坡土坝过水试验。鉴于坝地建设中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容易引起洪水漫顶导致垮坝问题根据山区沟道洪水峰高、量小、历时短的特点为探求有效又易推广的淤地坝护坡措施在离石县、中阳县、平6县开展了植物护坡试验。选用野牛草、羊草和柠条、紫穗槐、狗牙根等灌木和草本植物研究其抗冲性能和防护效果获得成功。
19o6年甘肃省定西地区水利站>=.2o.5m35m3:co余亩。坝地含碱量高不能种粮食作物。19年在坝地四周修防洪堤、挖排洪渠、排碱渠并建造“隔离层”进行隔离试验。在此基础上坝地全部种红柳取得成功。从19o8年起绥德水利站开始研究坝地盐碱化的解决办法并进行了推广。
经过这些措施之后淤地坝建设终于走上了正轨一个淤地坝淤积完毕之后就会有人购买这些淤积好的土地一般来说一个淤地坝投资5oo可以淤地1oo左右然后每亩以五到八元的价格卖出购买人会在上面种植各种前茬可先栽培几茬绿肥那既是改良土壤降低盐分的最好办法又能增加肥力。
经过试验在黄土高原的盐碱地上种植田菁可以加土壤脱盐盐碱种植田菁可增加地面覆盖度减少地面蒸控制底层土壤盐分上移显著抑制表层返盐。田菁生长期间其庞大的根系向下穿插可疏松土壤能容纳更多的降水增强降水对耕层土壤的淋洗作用。
低洼盐碱地种植田菁还可利用生物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抑制由于地下水位上升返盐。在耕层含盐o.25%的盐碱地上种植田菁1年后土壤含盐量即降o.12%2后降o.o7%;连续种植田4的盐碱地耕层土壤含盐量o.59%降o.19%脱盐率62.5%。
田菁翻压后青体中的有机质及氮、磷等养分进入土壤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其它养分含量为作物和土壤提供有效养分改良土壤。翻压1年田菁土壤有机质增加1o.35%全增加9.81%;翻压2上有机质增加5%3.
此后的盐碱地就变成了比较贫瘠的土地可以在上面种植红柳棉花等植物出于对环境的考虑大部分土地都种植了红柳黄土高原变成了红柳的天下据统计到了二战前夕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5%升至34%黄土高原已经成为一个宜林宜牧的富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