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大帝国 > 第四十节 水库三日谈(四)

第四十节 水库三日谈(四)(1/2)

目录
好书推荐: 重生之缘来如此简单 绿茵全能王 百世元婴 异世药王1 香墨弯弯画 绝对秒杀 都市特种兵1 奇剑空花之黑风劫 魔法新时代 月落星沉

兰史从文稍事休息乘坐马车去往函谷关。作为的暗线他在廉政战线的名气远远不如他在考古界的名气。一提到史从文考古界都知道这是黄河文明的专家这次黄土高原之行他是一份考古报之托做一份陕西古城的调查。这件事对史从文来说既容易办有乐意办在轻松办完之后还能得到不少奖励何乐而不为呢。

与以往调查不同的是这次史从文不光要调查记录黄河文明遗址还要同时将流域内的水土治理情况记录在案。黄土高原目前的样子与黄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侵蚀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史从文的眼里即便是黄河的干流也不是没有侵蚀的。化胡村以西三十里就是河曲县城有些现象还是耐人寻味。河曲县旧城由黄河中取水的坡道一再向下延伸引起史从文的注意。

河曲县城位于高原城中缺水须由黄河汲引。当河曲县城初建时取水的坡道不长还感受不到困难。取水坡道一再向下伸延取水成了艰巨的任务。后来河曲县县城的迁徙不能与此无关。寒风中的取水道并不因为历史的不同有太大差异都是一色的土黄不过分成了很多段每一段都代表找一个漫长的岁月看上去像是一个极长的蜈蚣在寒风中颤抖。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现象?显然是黄河地下切使河谷更为深邃。河对岸的汾阴县没有由河中取水地问题。汾阴县的问题不是黄河的下切。而是黄河的侧蚀。

明代汾阴县的长城是由其东北偏关县伸延过来的并不是筑到黄河岸上即告终止。而是顺着黄河向下游筑去直筑到其南的巡镇。就是这一段长城到现在已多残毁不全相当多地部分都是被河水冲毁的。当时筑长城于黄河岸边是为了易于防守当然筑于近水的地方。既近于河水因而就被河水侧蚀掉了。

这样的下切和侧蚀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是相当多的。道元在《水经-;汾水注》中曾经说过:“(汾)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

从汉武帝时起就在这里祭祀后土。汉武帝还作了一《秋风辞》叙述他在汾水中乘船的经历。以后许多王朝都踵行故事。相继在这里祭祀后土。这么大的汾阴县竟然6续为黄河侧蚀掉了。

汾阴县的南侧黄河岸边建筑一座楼台取义汉武帝的《秋风辞》称为秋风楼。秋风楼经过改建楼址也有移动。风景仿佛依旧河岸已远非旧迹。近年在河水中淘出北宋时祭后土地诏书刻石。刻石很高大为一代制。其没水处距现在河边很远。可以略知宋代河岸的所在再往前溯那时的河岸可能已在现在黄河的中间了。

汾阴县以下地黄河岸边断断续续还有这样的现象不过不像汾阴县那样的严重。蒲州城在今永济县西南黄河岸边。蒲州城以前为蒲州治所。蒲州的得名始于北周之时州名虽然有过改变州城却没有迁移过。

永济县本来就是蒲州郭下地县。可是这个县竟然也得迁徙。永济县在当时由于黄河的冲刷是不能不迁徙的一旦黄河的水势稍大就可以漫到蒲州城的大门。蒲州城外的黄河河身不时东西摇摆摇摆的幅度动辄数十里。

蒲州城西曾设过一个平民县是属于陕西管辖地。这是因为黄河向西摆动深入到陕西境内所以平民县竟然改到河东。这虽然是黄河河身在摆动同时也是在侧蚀。蒲州城南北一些原都是这样被部分侧蚀掉的。黄河水来时原面被侧蚀了。黄河水去后原来原上的土地竟然都成了原下的土地了。

在这个黄土大地上生活的人们过着多么艰辛的生活!史从文深深的同情这些苦难的人离黄河远了缺水离黄河近了说不定哪一天就被黄河一口吞掉。只有在冬季的时候黄河才是安全的。

车是马拉的大车车辕下是白花花的冰面史从文十分喜欢这种乐趣这是黄河独特的风格。这不是横越黄河而是在黄河中间大溜的冰上向下游行走的。为了防备马在冰上滑倒马蹄上都钉上带剌的铁掌行走很快仿佛像飞的一样。这样连续行走至少也有百儿八十里的路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