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协约国与同盟国(1/2)
经被激化到了一个沸点。
俄国和法国作为欧洲大6两端的强国一般是很少能够生地缘政治上的直接冲突。除了在两个拿破仑时期由于第一个拿破仑的野心和第二个拿破仑的记仇才导致了两国之间爆战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法俄两国既然在欧洲已经不再生直接冲突殖民地竞争方面也没有矛盾那么面对德国在欧洲大6上的咄咄逼人之势法俄接近是不可阻挡的。
在1879年以后俄德之间爆经济战|.财政状况恶化。这时来自法国的巨额资本源源不断的投入给了俄国经济以复苏的机会这样法俄接近已经可以说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1891年法俄之间缔结了外交协定1893法俄军事协定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大国间结盟与敌对的对象已经固定欧洲大国协调外交走入了死胡同。
和奥匈帝国一样俄国也属于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东方**君主国家而且在这方面比奥匈帝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俄国在巴尔干势力扩张上屡屡在外交上遭受德奥的遏制在所谓的斯拉夫兄弟面前大丢面子而法国对俄国在巴尔干的野心也不积极支持俄国最终丧失了一切耐心外交界和军方根本不打算在小规模的、可控地外交冲突中耗费精力只打算准备进行全面战争。把所有的大小盟国和对手全部拖进来进行“最后地审判”。
这一转变最终导致了一个奇特的外交格局。奥地利的外交被塞尔维亚牵制德国的外交被奥地利牵制俄国的外交被德国牵制法国的外交被俄国牵制英国的外交被法国牵制最终欧洲地各大国统统被巴尔干局势所左右印证了俾斯麦的预言。欧洲大国“总有一天会为了几个巴尔干的蠢货打一场欧洲大战的。”
英国:收缩战线全力对俄
英法本是世仇其世仇的历史远远大于法德之间的世仇。英法之间的矛盾在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后便开始.=竞赛。英法殖民竞争在不久前的法绍达危机中达到了顶点。至于英俄之间更是矛盾重重在中亚、在远东、在近东几乎无处不起冲突。
英国一向善于评估具体的威胁因此为了防备法俄在殖民地纠纷中联手对付自己便在1882年与奥匈帝国:定”从而间接地与以德国为地三国同盟拉上了关系。
随着俄国力量的大幅度扩张。尤其是其对印度的侵略行径迫使英国认真考虑俄国扩张带来的威胁。
十九世纪后半叶拜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这两位欧洲领袖地一系列外交活动所赐权力政治和现实主义外交原则成为各国挖角决策者所普遍接受的观念。基于保守传统、自我节制与内外均衡的正统主义原则变得很不重要。而这种原则正是保卫欧洲和平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维也纳体系维持下去地最根本原因。
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达和市场的扩张国家的管理深度和镇压力量进一步加强一旦那些保守国家不再需要彼此支持来对付国内外的形形色色的革命运动那么它们在外交上就可以自行其事。互相拆台。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地起因是俄法-英德矛盾但决定性因素确是俄国、德国和奥匈三个君主**国家的分裂而英国的态度转变则成了压垮欧洲均势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十九世纪也是民族主义潮流激荡的世纪。俄国在东欧和巴尔干大肆宣扬泛斯拉夫主义而德国则针锋相对地推行泛德意志主义。奥匈帝国这个多民族帝国一方面在泛斯拉夫主义的浪潮中摇摇欲坠一方面则指望德国能够站在泛德意志主义的立场上拉自己一把。
法国出于国家荣耀和民族统一念念不忘夺回区。德国出于同样的原因决不肯放弃。俄国嫉妒德国在欧洲大6上的霸权德国则害怕俄国巨大的潜力。法国觊觎英国的世界霸权羡慕英国的公海舰队。
英国则视法国模仿英国建立公海舰队为推翻大英帝国的明白无误的证据。每一个国家都患上了自恋症对本国的天然权利喋喋不休对他国的意图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
公众的情绪和报纸的社论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圭臬。法国的民意便是要求收复失地和对德复仇英国的民意便是“谁要避免内战谁就要去当帝国主义分子”。英法两国皆为所谓的民主代议制国家视回应民意为理所当然。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虽然不是民主国家但是这种**国家却对民意更加敏感。
因为这几个**国家中君主的威望和王朝的延续完全靠对外强势扩张来维持由于缺乏合适的制度性的宣泄渠道民意便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外交政策上来而且根本不会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国际关系总是把外交斗争看作是体育比赛视正常的外交妥协为奇耻大辱对危险的军事冲突欢呼雀跃总以为国际危机达到顶点就是金光闪闪的奖杯和数不清的荣耀。
这种情绪感染了各大国的决策者他们认为偶尔爆战争流点血“会使民族的体质更为强健”。他们唯一的错误就是根本没有预料过在工业化的条件下国家间的战争不再是规模可控的要么是彻底的胜利要么是彻底的灭亡。
所以接下来生地一切就显得十分合理了。
12月9号法国与俄国签署了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地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与德国作战。法俄正式结成同盟。
19世纪末2o世纪初。随着德国态度的软化与俄国人的矛盾激化英国感到自己有必要加强与德国的联系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同德国靠拢。1211号英国和德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这个协约地主要内容是:德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德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
12月12日英德奥
署《友好协约》组成协约集团
划定两国在美国的势力范围:以密西西比河为界西半部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东半部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则让给德国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时秘密条款还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南美的现状。
但是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一旦摩洛哥的苏丹政权终止摩洛哥地一部分领土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就要让给西班牙。通过协约英德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益趋向一致。此后英德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法美俄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条缔约国互相承允彼此和平友好。并不得参加目地在于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它们约定对可能生的一般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交换意见它们并彼此承允在它们各自利益地范围内。给予互相支持。
第二条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第三条如果缔约国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进攻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同时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