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萨尔浒裂变 > 戚继光文选(二)

戚继光文选(二)(1/2)

目录
好书推荐: 佛剑录 九幽妖帝 壶天 骑士的旗帜 无限恐怖之重临 仙赋异禀 遥古传说 飞跃银河系 启魂录 网游之最强三国

○議分薊區為十二路設東西恊守分統其路建製車營配以馬步兵而合練之【薊鎮分守】

初薊鎮舊疆、止有東西二區、分為左右二偏、後因虜犯多事、始增為十區、既又减為九區、復裁為七區、又立為十一路、沿革靡常、今乃度邊隘衝緩、道里遠近分為十二路、時松棚喜峰山海臺頭四路、皆提戎任事、未設路將、乃以建昌營遊擊、改恊守東路副總兵、分理松棚太平燕河臺頭石門山海等處、而以廵撫標兵属之。則當兩防之際、俱赴建昌合練、而後以一營駐建昌、一常駐燕河、以備燕石東西之jǐng。就近首先迎敵次則鎮營。次則西恊。次則昌鎮。各標兵以次而至。以石匣營遊擊改恊守西路副總兵、分理馬蘭墻子嶺曹家寨古北石塘等路、而以總督標兵属之。則當兩之際、俱赴密雲合練、而後以一營駐密雲、一營駐石匣、以備墻古石三路之jǐng。就近首先迎敵。次則本鎮。次則昌平。次則東路恊守。各標兵以次而至。其本鎮營標兵、則駐練三屯、當兩防之際、俱在鎮以備馬松太三路之jǐng。先期馳赴截擊、在東則東恊、在西則西恊、各就近首先迎敵。次則昌鎮各標兵以次而至。仍每路設一將領、各統兵三千餘人、舊兵不足、益以新兵、犬牙相制以為犄角之勢。凡遇調遣、每營路各以騎兵二千先馳赴邊拒敵、兵車隨進、至本路各要口拒截以待接戰、其各路策應、於各鎮入衛之軍、次第前進、皆以調兵文到為始違期者以逗遛論、其器械舊可用者更新之、不堪者改設之、原未有者創造之、若藤牌長刀鳥銃神鎗火箭佛郎機虎蹲砲****銃百子銃等器、皆禦虜利器、仍遣教師于各路訓練、設專官督之、又立車營七座、以東路副總兵一營、合廵撫標下一營駐建昌遵化、以西路副總兵一營、合總督標下一營駐石匣密雲、薊鎮總兵二營駐屯、昌平總兵一營駐昌平、凡攻戰用之環衞、一則可以束部伍、一則可以為營壁、一則可以代甲冑、虜馬擁眾、無計可逼、我得以展其所長實為禦虜之長策、此車之堪用一也、行則為陣、止則為營、以車為正、以馬為奇、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此車之堪用二也、車不費芻糧、兵不用甲冑、省費不貲、而車中馬步以車為蔽、此車之堪用三也、往虜入內地、四散標掠、莫之誰何、今車兵與戰、虜既不敢分掠、又不敢久住此車之堪用四也、薊昌地勢險阻、車利扼塞邀截、使虜失利、當有終身之創此車之堪用五也、今議每營重車一百二十八輛、輕車二百一十六輛、步兵四千、騎兵三千、駕輕車馬二百一十六匹、馳不蒭之飛騎。運有足之長城。且馬有從容飲秣之便。而人無挑濠抉塹之勞。步騎迭用。而出奇無窮。且戰且前。且虜自不支矣。

○議車營增鹿角

先時邊兵不以紀律、營陣未有畫一、乃建偏廂鹿角戰車、每營以十六車為一司、四司六十四車為一部、兩部為一營、若添殺手。似尚擠雜。行多稀密擁斷。盖其勢也。且推車與火器之兵。巳將地步佔盡。今議yù于每車兩合之間加鹿角拒馬一架。止則架之兩空行則聯之車箱。不惟輕便可移。且使稀密得宜。前後不致擁斷。高下轉折。皆不相碍。而人行其中。如在夾墻內。更無隙可乘。此下專為殺手進戰退守之所。是增車不用增兵。即增拒馬之空。而容兵出戰。其勢尤便矣。若車馬合cāo。計振武一營之車。內得空地。僅足容馬一千。陣法太疏易乘太密易擾yù馬兵六千。俱在一營須二百輛以外。分列為四面。而空其中。乃可相容耳。如兩車之間無鹿角。僅足容步兵。而馬兵以二部布之於車後。不惟擠密不可轉行。奇正俱難設施。而兵且身攖甲冑。俯出車底為難盖馬兵本以獨cāo為分數。而附之車。則車中不復設戰兵。即以馬兵充之矣。然車制徧廂。陰陽合德三車一局。巳屬難同。今每四車為一局。而使之陰陽相合。分數得清。行止得勢。而一哨之車。即可容一哨之馬。非用鹿角而不能兩宜也。

○選編車營馬兵【車營馬兵】

夫壁壘之間。馬兵雖恃車為固。而緩急之際。車兵必倚馬為鋒。凡遇過險及卒然伏起。須先以驍將領jīng徤膽勇馬兵五百餘名。出前列陣。以遏遊伏之賊。以便車兵扎營。而後更將兵馬通融挑選五百四十以充中部三司。每司旗下量選次等一隊以充火器。其左右二部。亦須jīng徤列隊。俱為臨時出奇之用。若全勝則車營必不分其功。或偶退卻。兵賊混淆。兩馬追逐之時。敗兵入城尚為敵乘何况車營决難投營開車。致使兵賊相亂。所關不小應併行定議。以免臨時有悞。

○築臺規則【築臺】

相基之法要在內外合一山平墻低坡小勢衝之處則密之。高坡陡墻之處則疏之。固為一定之勢。但就其灣環遠對之狀。各有相宜之勢。當必建不可巳之處即宋太祖營汴京法也即不合丈尺亦當建築不可移之而必就于合式之地又有內山雖不甚高看之似衝。而口外橫山遠峙只、有鳥道僅通屬夷。其餘通馬處所。相隔千峰萬障似衝而緩者又有山高萬仞。其外梁頗平。雖有墻坡險處。而直對大舉正路似緩而衝者于此酌處又難一律也。一定臺基以十三丈、收頂以十丈為則、二百四五十人可完一座、每年可完臺七十座。此其大較也。一臺制尤當隨地置形。如墻外地寬。則臺當多出。如地狹。則臺當少出。如脊尖削內外俱狹。則當稍闊其兩面。險其兩傍。以無失周圍十二丈之意。則制度如指諸掌矣。一邊墻多就外險、故外下而內高。其上當以外面臨虜處。計高三丈。內面但隨山勢。不必拘于三丈。外既險。又係低下。則臺不必出。止就高處起臺不復拘以低處。而臺在墻之外。况山勢迂廻。自有灣突處。是又在相基者有活法耳。一臺基用石矣、但方石恐難猝得。碎石勢必不固。如石便用石。不便則用磚。有膠粘好土。則以三合土為之。各從便求堅。但三合土須厚。至頂亦得二尺乃堅也。一臺下暗門、未免稍虛其中、而邊匠率愚拙弗省。恐造不如法。及不堅固。意臺下築實。臺門移而上。外置一梯。虜至則抽去其梯。似亦穩便。然臺用跨墻。則下層止用實築。至第二層。則從城墻開門而上即便矣不必如前式。拘定在臺之中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最强合成旅 唐功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