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新水浒英雄传 > 第一百一十七章 玩的是一石二鸟!

第一百一十七章 玩的是一石二鸟!(1/2)

目录
好书推荐: 天云仙路 战阳 九龙都 仙之圣 盖世豪雄 极品皇子 重生之门户之王 铁血雇佣团 通神变 炼金时代

() 史进的两道命令一下,整个河东路都鸡飞狗跳,地方官员彻底傻了眼,开chūn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候大规模征粮,那粮价能不飞涨嘛?整个河东路的粮价,一路从200文一石开始慢慢上涨,太原府本来就是史进交给陆谦这个通判一手cāo持的,动作最快,基本上在两周内就把府库里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换成钱买了粮食,完成了太原府摊派到征粮数额。

其他各州府地方官员先还在叫苦,等一看不对,粮价恍惚间已经从200文一石,涨到了220文一石,再一迟疑,又涨到了240文一石,这下这帮地方州府的官员可慌了神了,全力动员带着银子铜钱下乡去抢购粮食,各大城镇的粮商则乐的合不拢嘴,一边有心要囤积居奇大捞一笔,一边赶紧组织河东路以外的货源,昼夜不停的接着黄河水路,走汾水和沁水这两大支流,车船联运往河东路各州府运粮食。

城镇的粮商若囤积居奇,倒霉的便是城镇居民,民心便要不稳,所以史进命令各州府俱贴出告示,把支持征粮提高到了爱国支持国防建设的角度,并严厉jǐng告任何城镇的粮店都不许屯着粮而关门不卖,一旦被查实库房里有粮,而前面店铺却关门不卖的话,直接封门抄家抓人,所有囤积的粮食和财产一律充公,当事粮商一律流配千里。

地主豪强则一视同仁,因地主不是粮商,他家屯粮是自顾一来的习惯。但官府的告示则是,地主豪强,除留下口粮以外,其余富余的粮食,只要官府以市价来收,就必须卖,若不卖,就是囤积居奇,就是破坏征粮大计,就是罪过,一样封门抄家抓人,一样把财产和粮食充公!

告示是这么贴,可铤而走险的粮商和地主豪强自然有,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把粮食藏起来不卖,甚至还去别的粮店起哄抢购粮食,史进又岂会心软,一万五千胜捷军分成十五路,每一千人有个牙将领着,直接驻扎到各州府去坐镇,配合当地官府,等抓了几十个不法粮商,又抄了十几个屯粮拘捕的地主豪强后,整个河东路再也没有人敢囤积居奇。

即使这样,随着征粮收购的进行,粮价依然不断上升,史进要囤积十万人一年的粮草,要说整个河东路四五十万户,一百八十万人口,凑这么点粮食本来不是问题,十万人一年的粮草,以每人每天两斤算,不过700多斤,6石/人,十万人也就六十多万石而已。

可是别忘了,十万人的正兵,最少也要配属二三万人的民夫,加上骡马大车,就算只配五千辆大车用一万匹驮马,这每头牛马的一天的食料至少5斤以上,彼时黄河流域的人的主食是粟麦,牛马多数食用大麦和豆类,因此此次史进在河东路的征粮计划是要征购到八十万石粮食,二十万石草料。这就给chūn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河东路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去年的秋粮交了税赋后又吃了大半年,本来就剩的不多,这么大规模的征购粮草,粮食在河东路顿时紧张起来,事态沿着史进预料的方向发展,保守的老百姓,留够了口粮之后,趁着高价就把多余的粮食卖给了官府,激进的老百姓,只留了一半的口粮,剩下全卖了,但不约而同的,所有种地的老百姓也好富农也好地主也好,都在拼命想办法开荒和提高种植面积。

城镇里的居民则叫苦不迭,虽然粮食一直敞开了供应,可架不住粮价每天都在往上涨,官府又限制了每户居民每次购买粮食的数量。想一锤子屯上半年的粮食也不可得,渐渐随着本地的粮食被官府收购一空,居民家有点揭不开锅的意思在里头,其实粮商也好,当地官府也好,都在拼命派人去河东路附近的路州收购粮食往河东路拉,但粮食入境总有那么一个过程。

正在本地粮食市面上有点撑不住,而外地粮食还未到,民心不稳的时候,官府第二项告示出来了,募集夫役拓宽休整道路,直接以粮代薪,除了管饭之外,每个夫役干一天活发两天的口粮,这么一来群情激动啊,都夸赞这会儿官府算是积了功德了,谁都知道发粮食就是发钱啊,随着河东路粮价的上涨,这铜钱是在不断贬值,而粮食是在不断增值呀。

一家哪怕只出一个人去修路,不但自己管饱不算,还能带回两个人一天的口粮来,一个三口之家就饿不着了,若干稀混合在弄点杂粮对付,一个五口之家都能过下去,因此整个河东路都沸腾成了一个修路的大工地,全民上阵修路挣粮食!

当地官府则乐的合不拢嘴,原来看起来艰巨无比的第二项修路任务,没想到随着第一项征粮任务的完成,竟能变得如此轻松,漫山遍野都是抢着来修路赚粮食的老百姓,不让他们参加修路还不行,这帮子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官员,几时见过这等不按牌理出牌,居然还能如此事半功倍的稀罕事,个个在心目中对新来的这个经略相公史进佩服的五体投地,把这顶头上司看成了神!

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出来,简直太神奇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