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赶尸秘闻(1/2)
书接上文,咱接着说。
表舅看了我一眼,淡淡地说道:“好,我就把我所知道的关于赶尸的事情告诉你吧,免得你以后遇到后不知道。”下面就是表舅给我讲的关于赶尸的事情。
赶尸是湘西地区苗族的民俗,属于“巫文化”,到底什么“巫文化”,巫文化是上古时期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特sè文化。
“赶尸”的活动范围基本限于在湘西山区,在清朝就有湘西“赶尸人”的传闻,即赶尸人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尽管“湘西赶尸”从未得到科学验证,也并未被亲眼证实,但是却成为很多惊悚电影的原型,从此广为人知。
赶尸的起源,民间有书记载: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率带兵在黄河边与黄帝的大军对阵厮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蚩尤命令军师把战死的弟兄送回故里。于是军师装扮成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这便是赶尸的最早版本。
据说在赶尸之前要有人将朱砂置于死者的脑门心、背膛心、胸膛心窝、左右手板心、脚掌心等七处,每处以一道符篆压住,再用五sè布条绑紧。相传,此七处是七窍出入之所,以朱砂与符篆封住,其目的是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之后,还要将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符篆堵紧。相传,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这样做可将其留在死者体内。最后,还要在死者颈项上敷满朱砂并贴上符篆,用五sè布条扎紧;再给死者戴上粽叶斗笠(封面而戴)。诸事办妥,念毕咒语,大喝一声“起!”死尸便会应声站起……
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这些披着黑sè尸布的尸体前,有一个活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赶尸匠”。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不管什么天气,都要穿着一双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长衫,腰间系一黑sè腰带,头上戴一顶青布帽,手执铜锣,腰包藏着一大包符篆。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不打灯笼,因为他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yīn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手中摇着一个摄魂铃,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若两个以上,赶尸匠就用草绳将尸体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远一个,黑夜行走时,尸体头上戴上一个高筒毯帽,额上压着几张书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赶尸途中有“赶尸客栈”,这种神秘莫测的“赶尸客栈”,只住死尸和赶尸匠,一般人是不住的。它的大门一年到头都开着。因为两扇大门板后面,是尸体停歇之处。赶尸匠赶着尸体,天亮前就达到客栈,夜晚悄然离去。尸体都在门板后面整齐地倚墙而立。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里停上几天几夜。
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两三天,事先通知死者家属,准备好寿衣棺材,等“死人”一到,立刻将寿衣帽寿鞋给死人穿戴齐备,装进寿木。这种入殓过程,全由“赶尸”者承担,绝对不允许旁人插手和旁观,正如出发时将尸体“扶出棺材”不允许窥视一样。说是在这些关键时刻,生人一接近尸体,便会有“惊尸”和“诈尸”的危险,而入殓过程,必须在三更半夜。一切安排就绪,就是说将死者装殓以后,丧家才去认领。棺盖一揭开,亲人象貌宛如昨rì,现在却长眠在棺材里了,伤心惨目,摧人肺腑,顿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
表舅说道此处,停了一会,抓起旁边的茶水大喝了一口,继续往下说道。
在湘西赶尸有“三赶,三不赶”之说。
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传说因为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魂魄勾来,以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