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 衣食住行的烦恼(1/2)
() “大家想吧,皇帝老儿不咋的,听说还是个白痴,但满朝文武不会全是白痴啊,朽木雕的菩萨也得把他供着不是。皇上撒泡尿都是天大的事儿,说是天降甘霖,何况还南巡呢。那些侍卫什么的,没有一万也有个好几千吧,人家可不像我们,撒开脚丫子跑路,人家都是骑马的,可见马比人还要多。还有给皇上喂饭的、穿衣的、洗澡的、倒夜壶的,哪一样不得一大堆人侍候?所以啊,没有那个东西的宦官太监,渴望那个东西的宫女丫鬟,也会有不少。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畜生,要吃要喝,要拉要撒,你们指望皇帝老儿会掏钱?”
说到钱的问题,我就肉痛,捂着肚子说不下去了。
一席话说得满屋子的人哄堂大笑,只有孔仕荣直朝我皱眉头翻白眼。
徐九津摇头道:“上万人马的衣食住行,确实马虎不得——不若自家将士,简易一点,将就一点。毕竟是当今圣上,场面上要过的去,正如先生之言,朽木菩萨,也要供着的,否则的话,就是大不敬,那要掉脑袋的。”
我笑笑说:“老徐你别夸张得太过份好不好,皇上是谁啊,皇上就是当今天子,万民景仰,他老人家能来我们上江邑,是上江邑之福,是上江邑百姓之福,我们理应大张旗鼓,热烈欢迎,肝脑涂地才对,你丫的倒好,把我们皇上看成了瘟疫,甚至比瘟疫还瘟疫,巴不得他老人家不来,巴不得他老人家早点死。”
听了我的表态,我的文武官僚们都一起大肆讨伐他们的顶头上司徐九津:就是就是,徐长官是皇上御旨亲封的县太爷,食皇上的俸禄,对皇上却毫无感恩戴德之意,反而包藏祸心,早应该灭九族了。
我这些头头脑脑,年长如孔仕荣、陶朱、徐九津等,年轻如沈倩儿、曾经、关琳等,为什么都能够替我拼命地工作,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到了晚上就往吴府赶,美其名曰聆听教诲,商讨政事,说穿了就是瞎扯淡,从没要过加班费。崇高的理想,融洽的关系,革命的热情,都是缺一不可的。我们这些人当中,年龄最大的孔仕荣,六十五了,别看平素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我一说荤段子,他还摇头皱眉翻眼的,每天晚上来吴府报到,总是他最早,估计饭碗还没放稳,他娘的就跑来了。
这不,又来了,孔仕荣使劲敲着桌子,努力把笑闹声平息下来,转移目标,回归正题,“成何体统,成何体统,事情纷繁复杂,尚未理出个眉目,却只顾嬉笑怒骂,既枉居高位,又有伤风化,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孔仕荣连续几个成何体统,把小年轻们给唬住了。说来也奇怪,这些家伙一点都不惧我,倒有几分惧孔仕荣。所谓家有一老,当成一宝,恐怕这也是孔仕荣每天晚上都屁颠屁颠往吴府赶的原因所在,我自然乐见其成。
徐方圆有乃父之风,为人稳重,礼贤下士,是处理政务的不二人选。皇上南巡的接待工作,按xìng质而言,隶属政务司,乃政务司职责之所在。徐方圆作为政务司司长,自感责任重大,对这件事也特别上心。一待孔仕荣把场面镇定下来,徐方圆便拱手道:“各位前辈,各位仁兄,皇上南巡,只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打无准备之仗,安保工作有周司长与韩师长担待,方圆深感放心,而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便是先生所提醒的‘衣食住行’,不知诸位有何见解,不妨面授方圆,方圆感激不尽。”
曾道仁笑道:“把‘衣食住行’放到一起,题目未免太过庞大,不若将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先‘衣’,而后‘食’,而后‘住’,而后‘行’,逐一解决之,自然条理分明了。”不愧是读书人,说出话来就是不一样。
我打趣说:“‘衣’就不用说了,衣服都是自备,龙袍我也做不来,即使做得来,就不会是‘大不敬’那么简单了,那真叫图谋不轨,意图谋反了。”
众人频频点头。周长寿快人快语,笑道:“那么‘行’也不用提了,大家都有腿,都能自己走路,没一个要背着走抱着走的。”
沈倩儿最喜欢钻牛角尖,说出话来也尖酸刻薄,揶揄道:“你们两个倒好,轻轻一张口,四个字解决了两个字,只剩下一半了,也不麻烦大家了,那两个字,我一个人来解决。”
众人都知道这位沈家千金,jīng明能干,泼辣刁钻,不由来了兴致,纷纷问道:“沈小姐有何高见?”
“这有何难:每个人都有嘴巴,都是自己吃饭,没人帮着吃,都是自己睡觉,没人陪着睡,不就完事了。”倩儿斜睨众人,故意装作高高在上的神态,到最后自己都忍俊不禁了。
众人哭笑不得,还以为她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原来是插科打诨,瞎胡闹。
徐九津忍不住笑道:“言归正传,一个‘食’,一个‘住’,诸位有何见教?”
“‘食’的问题,卑职难逃干系,卑职愿一力承担。”老陶终于开口了,不愧是开酒楼的,更是身兼财务司司长、华夏银行行长,仓里有谷,荷包里有钱,气魄自然就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