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章 又要让豪族放血(2/2)
现在要全面推行郡学和太学入学考试制度阻力较大,这一块可以先不动,六百石以上高官子弟还是可以优先入学,但加上一条,必须初学毕业。这一条是教改的核心内容,因为加入了这一条,帝国的政治生态中再也不会忽视方方面面的基础知识。
第二个方面是办学方面,应加强基础教育的力度。采取帝国办学与豪族办学相结合的办法。规定拥有田产超过三千亩的大户必须出钱办一所稚学,入学稚童不得少于二十人。田产超过二万亩的豪族必须办一所稚学和一所初学(也可以稚学初学合办),入学人数不得少于一百人。
帝国再根据基础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办一些官办的学校来进行平衡。除了偏远地区外,私熟学校改为大户豪族办的或官办的学校,教书先生享受食秩。
师资方面,现在没有岗位的太学生和郡学生可以直接下去充当先生。原有的私熟先生也可以就近转为有食秩的教书先生。但必须逐渐适应新的教学大纲,两年内不能适应的淘汰出局。
稚学和初学不收学费,贫困学子的书本费采用帝国拔一点,豪族慈善义助一点的办法解决。
除了基础教育外,现有的郡国学和太学慢慢过渡到分科教学。先可以分几个大类,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进一点细分。
还应办一些专业技术学校,如帝国已发展成产业的冶铁,机关,琉璃水泥等等。
有了一个系统的想法后,牛弘就召集帝国高官开会。
因为牛弘的理由冠冕堂皇,众人没法提出反对意见。卢植作为首辅,表示卢家将带头响应,除了在范阳办一所稚学初学联合学校外,参与帝国南下开发的时再办一所学校。
牛弘听着有点象要帝国的豪族放血一样的。不过情况确实如此,帝国这几年经济情况很好,税负增长速度低于他们收入的增长,让他们放一点血,普惠天下百姓,还可以落个好名声,缓和穷人与富人的关系。
太尉张奂也表态,要办学校。太尉家已今非昔比了,再也不是当初刚从敦煌迁来时那个家境了。这几年与卫家合办纸业发了大财,已进入豪族行列了。帝国办教育又将是张家大发的机会,于公于私都要支持。
参议刘宠问,这教学大纲是个什么样的内容。
牛弘说,教学大纲是每一级教学必须达到了程度。比如说稚学,学四年左右,必须掌握一千二百个常用字,会计数,会一般的加减乘除运算。有了教学大纲后,就要按照大纲要求编写课本。一些儒学思想和基本常识都可以编写在课本里。
教学大纲是每一个学子必须学会的,经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高一级的学校里读书。教书先生除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如诗词歌赋,音乐,书法等课程,但这一类课程在帝国的教育体系中不作考核要求。
众人都说这个办法好,省得千个先生千个法,没有个规矩。
田丰自知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加重了。当初牛弘让他担任科教府卿时,他还觉得这是个闲职,现在才知道,下一步他跟王允一样,忙得不可开交。不过田丰这个人,出身下层,干劲很大。他表示,教育是千秋功业,一定尽力办好。
对于牛弘提出的方案,众人都赞同。并责成科教府拿出个具体的方案,下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