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牛弘的治乱观(2/2)
那个时侯,游牧部族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对农耕民族大肆劫掠,补充生存资源。不是游牧部族豺狼心态,而是为了生存下去。
秦始皇作为一个杰出的帝王本来有更好的选择,那就是聚全国之力,与北方游族部族拼杀十年。要是这样,中原土地上的人口或许只剩下不到两千万人,与高祖一统天下时差不多,而北方游牧部族肯定不会多于百万人。草原巨大的人口基数与土地的矛盾不复存在,北方的威胁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到缓解。对内又大大地缓和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只有这样,秦始皇的后人才有实现天下大治的条件。
牛弘接着说,秦始皇早年进行统一战争时,曾得到西戎各部的全力帮助,与游牧部族有一定的感情。正是秦始皇一念之仁,面对北方游牧部族愈演愈烈的劫掠,采用画地为牢,敬而远之的策略。倾全国之力,修筑长城。
十几年后,北方游牧部族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没有丝毫缓解,北方的威胁没有减少半分。中原的人口没有大规模减少,却被长城拖得民不聊生,所以才有陈涉吴广,才有高祖项羽。到这个时侯,天皇老子下凡也无济于事。所谓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说穿了就是通过天下大乱,大规模地减少人口,大大缓解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在说到秦始皇还有仁慈之心时,高官们陷入了沉思。在他们的意识中,秦帝国是因为残暴才被推翻的,才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但人口的数字是铁铮铮的事实,容不得第二种解释。
牛弘接着说,文景之治后,大汉帝国恢复了元气。孝武皇帝作为一个不世帝王,具有远见卓识。自孝武皇帝开始的抗击匈奴的政策,削弱了北方游牧部族的实力,减少了他们的人口,缓解了游牧部族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才使得帝国的北方边境相对安宁。要想消除北方的威胁,不是靠长城,而是要让他们的人口始终保持在土地能够养活的范围之内。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高官们觉的有理,但总感到有点别扭,需要慢慢消化。
牛弘接着说,新莽时期,大汉帝国的总人口达到六千万,这是中原大地能够养活的人口极限,是最大极限!牛弘强调了一句。
牛弘说,既使王莽不篡位,天下也会大乱。原因就在于中原大地养活不了更多的人口。
这又是一个新的观点,把新莽时期致乱的原由归结为人与地的矛盾。太傅陈蕃一直在跟着牛弘讲的思考,听到这里,他内心认可。心想,要是这样说,新莽不就成了替死鬼,否则这一件罪过又不知会安到谁的头上。
新莽之乱以后,就有了光武中兴。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起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帝国总人口不到二千万,这也是文景和光武能实现天下大治的客观条件。
“陛下,现在大汉帝国就有六千万人口,那不是很危险。”刘庞插话说。
“是的,咱大汉帝国在看上去平和的气氛下,可以说危机四伏,处处凶险。”牛弘答道。
牛弘接着说,自己一亲政就开发南方,今年又开始了南下战略,就是为了缓解帝国面临的人口压力。搞畜牧业,强调增加地力,jīng耕细作,培育良种,是为了增加土地容纳人口的能力。可以暂时化解这一矛盾,赢得十年以上的时间来改造帝国。
对于这一点,帝国高层还是深有体会的。帝国现在对南方的控制力在逐步增强,百姓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目前社会矛盾不是很突出。
气氛有点沉闷,牛弘想轻松一下,就说起了翘皮话。牛弘说,自己压制宦官,压制外戚,就是不想给天下士子以借口,把万一出现大乱的责任推到自己头上。
“天下士子只有死心塌地跟着朕一起走出这个困局,否则都是千古罪人,一个都跑不了。”牛弘笑着说。
众人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