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石拱桥(1/2)
() 第七十四章 石拱桥
曹cāo离去后,牛弘觉得曹cāo的想法很有实际意义,对帝国先前的南下策略是个很好的补充。文化上的扩张与渗透,也就是儒家倡导教化万民是有道理的。
不仅在境外,帝国南方的一些如永昌、建宁、交趾等郡也存在这一问题。尽管已纳入帝国的郡县管理体制,但经济文化落后,礼仪习俗与中原差别较大,百姓对帝国的归属感弱。一旦帝国的zhōng yāng政权进入虚弱期,这些地方就会产生想脱离大汉帝国的离心力。这对帝国的长期稳定是不利的,应该借南下战略,解决这一问题。
木工作坊把石拱桥的微缩模型送来了。为了便第七十四章 石拱桥于说明问题,牛弘特意让木匠做成分离式的木块,象积木一样一块块搭起来,就成了一座石拱桥的模型。
鄂儿还以为牛弘又在设计玩具了,嘻嘻哈哈地跑过来帮助搭。塔成功了后,鄂儿发现在拱顶上的木块手松了也不会掉下去,觉得很奇怪。
“这是什么呀,陛下。”鄂儿问道。
“这是桥”,牛弘说。
“桥可以筑成彩虹一样的呀”,鄂儿的想象力还很丰富,描述的很jīng准。
“鄂儿真聪明,朕就是要在天下的河流上修筑彩虹。”牛弘说道。
鄂儿受到了牛弘的称赞,有点不习惯。平时牛弘总是捉弄鄂儿,或拿鄂儿打趣。
既然决定完善南下计划,牛弘第二天又把帝国高层召来商议。因为牵涉到太学生,把洛阳太学祭酒刘洪也召来了。
牛弘把曹cāo的奏折给高官们看,想先听听他们的想法。
帝国高层们都是大儒,对这样相对温和的方案很快达成共识。儒家很讲究形象,只要看上去不是穷凶极恶,对帝国有利,第七十四章 石拱桥很容易得到他们内心的认同。
至于这文化使者,不硬xìng纳入编制。从洛阳太学自愿赴南方的学生中挑选二至三十人,到南方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听从平南护掸校尉安排。
刘庞认为,对南方边远之民的教化和文化传播不是一rì之功。也应该象屯田一样实行轮换制,以后还应该让郡学生和外地儒生参加这一工作。
这一议题议完后,牛弘拿出了石拱桥模型。当牛弘把散木块搭成拱桥模型时,不仅帝国高官们大开眼界,连刘洪也吃惊。各自分散的木块搭成拱形时,不需用钉子连接,还能承重。牛弘把底座的插销拔掉,把两边分一点,模型就散架了。
牛弘说,石拱桥基础很重要,不能发生位移,否则整座桥就会跨塌。
用模型很直观,看得人印象很深。牛弘就是让帝国高层对这种新型桥梁有个直观的印象,让他们去督促下面注重质量和安全。
牛弘接着谈了单拱桥、多拱桥、半园拱和园弧拱等石拱桥的基本结构,除了大江大河,都可以用这种办法筑桥。
这次要打通从零陵到永昌的官道,这种桥梁结构正可以派上用场。
刘洪是个学者型的官员,他的特点就是碰到一种新事物,非要设法把来龙去脉全部弄清楚。刘洪要求洛阳太学先进行力学计算,开始筑桥时要派人跟踪施工。
牛弘心想,算是把他的xìng子摸透了,不用布置任务,他会主动请战的。
帝国以往象建筑、冶铁、方士都是靠工匠和方士的个人经验,这对帝国的技术发展不利。一是千个师傅千个法,技术高低不齐,也不统一。二是一旦师傅辞世,技术就常常会失传。牛弘要求洛阳太学,要逐步进入各个技术领域,让学者参与研究,并把成果箸书立学。
对于牛弘的提议,刘洪感到很高兴。这标志着以后洛阳太学将涉及更广泛的领域,与帝国的发展更紧密了。帝国高官也连声叫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