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曙光初露(2/2)
连太傅也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xìng,他认为丰年粮价下跌是正常现象。这将会使帝国的饥民进一步减少,是好事。
这下牛弘弄明白了,原来帝国的jīng英都是这种思路。丰年粮价下跌,种地变得不合算,土地抛荒增加,导致粮食减产,粮价上升,又回过头来种地。世世代代就是这样一种低级的循环,怪不得帝国的农业基础不稳固。
牛弘说:“粮贱伤农啊!庄稼汉辛苦了一年,有了好收成,本为指望为儿女老人添件新衣。粮价一跌,全泡汤了。”
“陛下仁慈,乃百姓之福。那只好畅开收粮了。”曹嵩说。
曹嵩还以为是牛弘想学雷锋,做好事。真让牛弘郁闷。
“稳定粮价不仅能让百姓劳有所获,而且是帝国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牛弘说。
只有稳定的粮价,种粮的人才愿意持续地在土地上投入,保持上田的地力;
只有稳定的粮价,才能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可以jīng耕细作,另一方面使得每个劳动力能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多;
最终目的有两个,一是大幅度提高土地单产,二是大幅度提高每个劳动力的粮食产量。到那个时侯,就能彻底解决帝国的粮食问题。到那个时侯,帝国才有人力再发展工业和其它事业,使帝国越来越强大,老百姓的rì子过得越来越好。
“陛下深谋远虑,臣等愚钝。”太傅说。
牛弘知道,帝国的高层现在对牛弘说的这一套也不会全信。但他们也看不出什么危险,所以不会全力阻劝。
现在帝国财力雄厚,除了丰收带来税收的增长外,蝗虫交易、猪肉禽蛋交易、纸张交易等新增收税项目带来了大笔的财源。因为去年帝国编制的缩编,人头开支却反而减少。两者相抵,当年帝国就有巨大的财政赢余。
“帝国要定下一个中期粮价政策。”牛弘说,“丰年帝国按基准粮价下浮半成(也就是每石五十七钱)收购,有多少收多少。歉收之年按基准粮价供粮。五年之内不变,以后要调整也是小幅分步调整。”
对这一政策,太傅认为可cāo作,还可以稳定人心。是个好办法。
“对境外部族是否也适用此法。”太尉问道。
“不”,牛弘说,“粮食对内是帝国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外是强有力的武器。应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灵活调整。”
接下来,商议了一些消耗陈粮的办法。
大力倡导兴办畜牧家禽养殖,改善帝国老百姓的饮食结构。放宽民间酿酒作坊的限制。
商议决定后,下诏到帝国各郡县。
“要是有人告发帝国粮库有粮不收,朕唯你是问。”牛弘对曹嵩说。
“臣一定谨尊圣意,严格督察。”曹嵩拍胸保证。
帝国这一粮食政策很快下达到各郡县。那些已清仓的豪族的肠子几乎都悔青了。帝国百姓则是欢天喜地。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帝国已今非昔比,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