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靖边策(2/2)
“好,明年帝国的百姓有肉吃了”。牛弘知道,现在内地一些大的家族都在办养猪场。蝗虫只要能捉到,不愁没人要。
“陛下英明,现在这一大害变成宝了。”卢植说道。
“卢将军,你还得抓紧去落实靖边事宜。一定要做的稳妥细致,开个好头。”
“诺”卢植回道。现在他对事情怎么做已经有腹稿了,觉得这事不太难。
卢植将军没走两天,皇甫规和尹端将军也来到了dì dū。
牛弘召见了他们。与卢植将军的情况差不多,开始他们对帝国的策略尚有疑虑,到后来满怀信心。
边境的将军们走后,牛弘觉得这事还不稳妥。就召太傅、太尉和两位帝国参议再次商议。
帝国参议刘庞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想法。让异族降服不如让他们认同。汉人和游牧民族在远古本来就是一个祖宗,把他们当异族安抚反而显得生份了。
牛弘充分肯定了刘参议的想法。如果双方相互不认可,那只能是利益的维系,归降也只是迫于大势。一旦情势逆转,边患又起,帝国就永无宁rì了。
太傅认为,可以从古籍图谶里把汉人与游牧部族同根同源的故事集中编修成册。现在帝国已经有了印刷术,多印一些,在汉人和游牧部族中广泛传阅。
牛弘觉得又是一妙招。这事就安排帝国太学里的儒学者抓紧编修。
“书名就叫《汉境志》吧,以后都是汉人。”牛弘说道。
桥玄说,让蔡邕负责编修。蔡伯喈志在修史,就让他为帝国编点急用的。
这话说的大家笑起来了。
牛弘跟太傅说,这事要太傅跟蔡邕好好谈谈。远古的历史常常以讹传讹,在修编时不仅要尊重史实,更要为帝国的长远发展服务,为天下苍生造福。
太傅说:“陛下放心,蔡伯喈尽管耿直,但不酸腐,知道轻重”。
牛弘会意地笑了。
牛弘还认为,应该象南方开发一样,有专人负责协调。不过边境事务不比内地,涉及到帝国边境安全。所以级别应该低一点,不能让这个职位压过靖国边的将军。
太傅认为很有必要。帝国对游牧部族的策略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靖边的将军有三位,而且以后还会变更。不能让每个将军各搞一套,让游牧部族无所适从。
“那就叫帝国靖边协调使吧,品秩比千石,略低于靖边将军”。牛弘说。
“臣举荐杜密担任此靖边协调使”,桥玄说。
“靖边协调使大部分时间要到定居的部族那里去看看走走,了解情况,及时协调。在dì dū的时间少。杜密人很稳重,但年龄大了。”牛弘说道。
太尉张奂一直没说话,因为这一职位对他来说比较敏感。帝国的边境安全是太尉的职责范围。
太傅举荐周异担任靖边协调使。得到牛弘的首肯,其它人也没有异议。
商议结束后,牛弘觉得这事就先到此为止。执行一段时间后如果需要再行调整。
俗话说,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这个圈子的协商现在成了帝国的最高决策班子。牛弘尽管有独自决策的实力和执行力,在帝国的上层,只要牛弘坚持,没人敢反对,但牛弘觉得通过这种协商定下的决策,更加全面。
几天没去向两位太后请安了,牛弘现在很轻松,叫张让伺侯着去看看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