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新兴学科(2/2)
帝国的颍川是出才子的地方。至所以才子出得多,影响大,是因为颍川才子骨子里是保皇派。他们心中朝思暮想的是得到天子的器重,一展自己的才学。参加会议的颍川大儒荀爽在颍川儒学者中德高望重,有“神君”之称。
当年党锢事件时,荀爽曾写信劝他的老师“屈节以全乱世”。话这样说完全是照顾李膺的面子。因为荀爽清楚,老师李膺要对抗的根本不是宦官,而是皇帝刘志。对抗皇帝的事颍川儒生是不会做的,大不了暂时不做官而已。
现在yīn差阳错,直来直去的老师成了帝国最高监察官,荀爽却因过于稳重,没有应窦武的辟成了待业者。不过这没有动摇这位颍川大儒的信念,他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机会总会有的。
在儒学研讨会上,荀爽成了天子要改变某些儒学内容的坚定的支持者。
蔡邕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jīng神世界很丰富,在核心价值观上与荀爽相近。能够参加这样的盛会使得他神采飞扬。还在当天的讨论结束后扶琴一曲,引来一片赞叹声。他的志向竟是修史。
郑玄的出名只因老师马融的赏识。他不仅经学学的好,数学也jīng通。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七年,后因父母年迈,辞别马融回山东故里。马融对他的高足卢植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只因这一句,郑玄就成了大汉帝国的名儒。郑玄到是个安平乐道的人,有官做就做,没官做就继续待业。
他向太傅表示,如果帝国太学里征辟数学博士,他愿意做个教书先生。这到是很对太傅的胃口,现在太傅头疼的就是别人不愿意改行。如果连郑玄都改行搞数学了,可以压制天下一大批儒生。
在野的名儒就只剩下杜密了。杜密在被天子贬为庶民那一天,在朝会上说下大话,现在尽管对待业有意见,但也不宜与大势抗争。这次来京都,主要是来联络感情的。
在位的名气更大的大儒都是既得利益者,去年那次方士事件已经弄得天子很不爽了,现在当然不愿意节外生枝。天子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吧。
整个儒学研讨会没有想象中的激烈辩论,而是很快地统一了认识,统一到牛弘画的框框上来。
当牛弘来到后院时,本来还想参与讨论,与大汉帝国的儒学者斗一斗嘴的。谁知碰到的是一片唱赞歌的声音。
讨论不管有没有辩论的话题,都按计划进行了两天。
元月二十四rì上午,在嘉德殿闭幕式。
牛弘在闭幕式上下诏,改造帝国太学。原有的经学博士由十四位编制减少到九位,增设九位各科博士编制。并要求各地郡学参照改造。任命刘洪为帝国太学祭酒,原太学祭酒改任太史。两人对换。
闭会后,牛弘设宴款待与会代表和在京文武大臣。
对牛弘来说,帝国的两会园满完成。
首先是在文化上,统一了思想。有了这次高级别的儒学研讨会,再也不会有儒生对牛弘的改革和发展方略说三道四。
第二是提高了工匠方士等原来称为贱业或者杂学的地位,这会带来帝国年轻人观念的改变,把原来帝国的人才就业压力转变为发展的动力。
再者,通过这次会议的传播,蝗虫养猪今年就会在帝国全面推开。对改善帝国老百姓的食物结构,发展农业有很大意义。
开完会,太傅也是一身的轻松。会前的忧虑一扫而空。接下来,他要忙于帝国书局和洛阳太学的人员选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