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灵大帝 > 第九章 风箱效应

第九章 风箱效应(2/2)

目录
好书推荐: 基因狂潮 睿亲王府的贝勒要出嫁 江山诀 锦寒 千劫火 妖物警司 英雄无敌之位面小商贩 神行记 末世修行 众神之地

“学生只是想在皇家劝农庄里建一个大型养猪场,作个示范”。牛弘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那十五钱一石是不是太贵了?”太傅觉得现在帝国粮食也只有六十钱一石,作猪饲料就用不着这么贵。

“不贵,蝗虫值这价。”牛弘心想,那可是含75%昆虫蛋白、5%昆虫脂肪的超级饲料,比肉的营养价值还高。

诏书没几天就拟好了,报太后用玺后就下发了。

这技术推广诏书的内容还挺多的。第一项是说天子心系万民,发明“牛氏风箱”造福万民。还特别说明“牛氏”的意思是象田里的耕牛一样力气大,效率高。省得天下吃饱了没事干的,整天研究“微言大义”的酸儒乱做文章。

第二项是针对帝国官营冶铁作坊的。要求他们通过试用,根据高炉和炒铁炼钢炉的大小找出最佳的风箱尺寸。

第三项是商人每卖一个风箱需上交帝国二十钱的税。

第四项是要求帝国边境关隘严查,不准风箱出境的。长期以来,帝国对属国和番邦的钢铁政策是卖铁不卖冶,实行技术封锁。

还有一项附件是风箱结构图。

不到一个月,牛氏风箱就风糜洛阳城。不光铁匠作坊竟相购买,就连那些达官贵人家里也纷纷改造灶台,用上了风箱。平时从不进厨房的达官贵人也亲自到厨房去看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来灶台生火时满厨房的烟没有了,生火快,火力猛,炒出来的菜味道更美了。

洛阳人生活太乏味了,这多少成了他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因为这是帝国下旨推广的,连帝国显官的家庭沙龙里也把风箱成了话题。

洛阳的大小木匠作坊当然赚的盆满钵满,帝国也收到了不少的税收。

牛氏风箱在洛阳太学里也引起了不小的冲击波。

帝国的教学是分两级。dì dū洛阳有太学,各郡都设有郡学。

帝国的官吏选拔是推举制的,每年由各地郡守举荐当地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为孝廉郎,叫举孝廉。

太学生经考试合格也有出仕的资格。

帝国规定,食秩六百石官员的子弟可以直接进入太学。地方上一些大儒开设私学,大儒有资格推荐自己的学生进入太学。贫寒之家的子弟也可以通过dì dū和地方的选拔进入太学。太学生成份复杂,数量庞大,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

孝武皇帝开设太学开了国家办教育的先河,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创举。但学科的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主要是五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和《chūn秋》。可以说,主要是为了统一思想,为官吏选拔服务的。基本上没有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的课程。太学生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出仕做官,要么回家当个儿童的教书先生。

相对来说,通过举孝廉出仕的比例高,因为能够被举孝廉的子弟要么家里有富有,要么有背景。而太学生出仕的比例小得多。这使得太学生这个群体对社会有些怨气,成了帝国天然的反对党。

先前天子“天道常盛,在于变;天进,道也必进”的说法传入太学已经引起了太学生们的思考。这次天子发明“牛氏风箱”的事例更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些太学生在思考,自己能不能在出仕和教书以外找到第三条出路。

帝国太学里的编制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位隶属于太常的太学祭酒(太学校长),还有十四位五经博士。太学祭酒和太学博士在大汉帝国的品秩都是六百石。在大汉帝国,六百石是官吏职位高低的分界线,达到六百石就属于帝国的高级干部。他们享受着高干的待遇,没有就业压力,在帝国学术界又有较高的名声。所以,天子的新说法和新发明对他们的冲击不大。他们只是注意到了这些事情,还在观望。

而在建章宫的牛弘也开始考虑帝国的教育问题了。想建设强大的帝国,没有方方面面的人才是不行的。而帝国的教育体系还不能适应帝国的发展,必须有所改变。!!!

目录
新书推荐: 唐功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