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鸳鸯阵 (解禁)(1/2)
黎明时分,长城边上,天色刚蒙蒙亮,灵州将领杨文遇就指挥了军队列好了阵,骑兵在前,步兵在后,共三万人,朝着长城杀来。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骑兵驰入两百米以内了,却仍然没有火铳声出现,离得近了,发现城墙上也是不见人影……直到他们彻底进入长城中,才知道,官兵早已趁着黑夜离去,这里已经空无一人。
杨文遇正疑惑间,一个斥候飞马来报,说夏家堡被敌人攻占,粮仓已经被烧,他闻言大惊,当下不及细想,下令撤军回师。
三万大军,费了这么多周折,声势浩大而来,现在却要无功而返,将士们心中都很不是滋味。大军回头过了清水营,前面又有一个斥候来报:
“将军!前方发现敌军!”
大军又往回行进了三里地,发现前面的平地上,伫立着无数士兵,他们每十二人为一队,最前排居中一人手持令旗,左右是两个刀牌手,一个手持长盾,一个手持藤牌;第二排是两个狼筅手,手持三米长的狼筅,长长地向阵前伸出,护住刀牌手;第三和第四排各两名长枪手,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最后面三名士兵则手持戚刀,藏于阵中。他们每队之间隔开六米,漫山遍野而布,看上去不下万人。
叛军士兵们一阵骚动,纷纷惊叫道:“是浙兵!”
戚家军的鸳鸯阵闻名天下,他们怎么会不识得?士兵们一起停了下来,等待着杨文遇的命令。
杨文遇十分惊异,怎么这里会出现浙兵?现在灵州城中的守军兵力不过万余,自己围剿未果,本要回防灵州,却在这里碰上拦截的部队,莫非灵州已经……想到这儿,他心中焦急,喊道:
“传令下去,全军进攻!”
浙兵看到叛军不准备射箭,而是一起向着自己冲来,于是各队队长手持令旗,往前一指,上万浙兵一起大喝了一声,队形变换,化纵队为横队,刀牌手、长枪手居前,狼筅手和戚刀手在后,队队相接,宛若一堵铜墙铁壁。
整个浙兵队列长达两千多米,全部长长地伸出尖尖的狼筅和锃亮的长枪,看上去格外恐怖。狼筅是硬竹子做成的,长达三米,末端削尖,并且留有多个分叉,这些分叉也全部削尖,当年在东南沿海,此物专门用来破倭寇的倭刀,效果显著。
紧接在狼筅后面的,是无数长枪,枪头磨得锃亮,上面缀着红缨,浙兵们排列整齐,这红缨也排成了一条长线,蔚为壮观。
在狼筅和长枪之后,站立着的才是第一排的浙兵,分别是四个长枪手和两个刀牌手,两个刀牌手中的一个手持半人高的长铁盾,负责抵抗敌人的箭矢和长枪,另一个则一手拿刀,一手拿着轻便的藤盾,负责贴身保护没有配短兵刃的四个长枪兵。
在他们身后,是三个手持戚刀的刀手,一旦敌人突破了枪阵,他们就会突然出现,配合着刀牌手,斩杀敌人。他们手中的戚刀,就是戚继光从日本倭刀和唐朝唐刀中各汲取了长处,专门为了克制倭刀而发明出来的,其打炼抛光精良,比倭刀略短,但刀柄反转,成波浪型,握感极强,适合明朝士兵的握刀习惯。
这一万浙兵摆好了架势,都默不作声,只是冷冷地看着叛军接近,其兵器虽杂,但是一点也不乱,一切井然有序。在叛军士兵眼中,这些传说中大明最强的步兵,在无形之中就透着一股巨大的威势,让人为之胆寒。
杨文遇在后阵之中,觉得气氛有些不对,他亲自下马,抢过鼓手的鼓槌,大喊道:
“全军冲锋!”
杨文遇是武将世家出身,身材高大,灵州土兵就是在他手中一手建立起来的。嘉靖年间,鞑靼为患,明朝赖以抵挡的长城早已破败,几乎成了摆设,鞑靼骑兵从贺兰山赤木口长驱直入宁夏,卫所士兵竟然无一能挡,在这种情况下,杨文遇在灵州、戚继光在浙江,几乎是同时成立了私兵,一个抵挡鞑靼,一个抵挡倭寇。但是杨文遇的名气却远不如戚继光大,说起来,也是因为倭寇数量众多,且盘踞在闽浙两省不走,但是鞑靼骑兵却顶多是一年来一次,一两天就走,明朝的战功是按照人头数计算的,这样一来,杨文遇的战功和名气远远不如戚继光,浙江义乌土兵早已被世人称为“戚家军”,但是宁夏灵州土兵,却依然被称为土兵,没人叫他“杨家军”。
如今戚继光虽然不在,但戚家军就在眼前,杨文遇心中激动万分,这就是一分高下的时候了!他抡起鼓槌,先使劲气力,重重地敲了两下,是为“沉鼓”,随即突然变了力道,改为“点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渐渐地变为“擂鼓”,杨文遇脸色赤红,抡圆了手臂全力击鼓之下,全军皆闻。
阵前的灵州兵们听到了主将特有的战鼓声,一种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眼前就是当年的鞑靼兵,他们个个热血沸腾,齐刷刷抽出刀刃,排山倒海般朝浙兵冲来。
耳旁是敌人猛烈的战鼓声,眼前是排山倒海而来的三万大军,但是浙兵们依然岿然不动,个个面不改色,这都是因为他们对鸳鸯阵的信心,因为他们对同伴的信任,还因为,他们是一支没有败过的军队。
声势浩大的灵州兵眨眼间就要冲到眼前了,五十米……二十米……十米……五米——
“刺!”随着浙兵队长的这一声喊,所有的浙兵一起大喊:
“刺——”
灵州兵们首先面对的,是无数刺来的狼筅,躲过了狼筅的主杆不算,还有那些尖利的分叉,触之必伤,不少士兵避无可避,挥刀砍向分叉,但是用力小了,刀就容易被分叉夹住,狼筅手只要顺势将狼筅一转,被夹住的刀就只能脱手;如果用力大了,劈断了分叉后,就算能躲得过其他的分叉,迎接他们的,是无数的红缨长枪,这个时候,灵州兵们已经刀尖向下,无法再次劈砍,也无法收住冲势……
“刺!”队长话音未落,一万浙兵又一起大喝:
“刺——”
无数的红缨长枪从狼筅后突然刺出,这才是鸳鸯阵真正致命的地方。灵州兵们经过了第一轮的狼筅后,大多带伤,步履不整,有的连盾牌也没有举好位置,就这样被一一刺杀。浙兵的长枪,只刺向敌人身上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左胸,一个是腹部,长期与倭寇的作战经验告诉他们,只有刺中这两个地方,才能真正地使敌人失去战斗能力。
第一波灵州兵,竟然没有一人能冲到鸳鸯阵前,后面的灵州兵们不敢再蛮冲,这个时候,杨文遇鼓声一变,阵中涌出了无数刀牌手,排出了密集的阵型,盾盾相连,高举于胸前,一步一步地朝浙兵推进,在他们身后,则紧跟着大量的长矛手——灵州兵排出了当年专门用来对抗鞑靼骑兵的阵型。
浙兵见状,依然纹丝不动,只等灵州兵冲到离他们五米处后故技重施,狼筅先刺,长枪后至。这次灵州兵们有了经验,不再理会那狼筅,只专心致志地用盾牌格挡着红缨长枪,如此一来,确实奏效,眼看着就要推进到浙兵跟前了——
浙兵后阵之中,这次负责支援宁夏的浙兵主将吴惟忠站于一处高地之上,他见到场中现在的战斗情形,大声喊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