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农说》(1/2)
()次ri,风和ri丽。
万历走在去文渊阁的路上,心情大好。从去年年底削藩以来,到昨天早朝为止,土地的问题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要做的,只剩推广红薯等新作物而已。
削藩,就给原藩王封地的百姓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田亩,没地或少地的农民们,只要他们能交得起加额的田赋,交满十年,就可以换来一张永久的地契,根据年初的户部奏折显示,农民们认地十分踊跃,像河南、湖广等藩王占地较多、无地农民也多的省份,几乎是马上就被抢认一空,由此可见,百姓是多么的需要土地。
这次摊丁入亩,进一步减轻了少地、无地农民的负担。比如以前一农户家有三口人、三亩田,交三份丁税,后来卖了两亩田,自己只剩一亩,却仍然要交三份丁税,摊丁入亩之后,不再按人头计税,而是按田亩收税,这样田亩多的地主就要多交不少税,无疑减轻了贫民、佃农的负担。
而捐钱买爵,虽然买的并不是真正的爵位,但古人不知道对名声地位有多么看重,商人尤甚,长期以来,商人不能和士人同坐,商人自己和家人,都不能穿时衣、绸缎,“钱不是万能的”这句话,用在这个时代非常合适。按土地数目缴纳捐银,使之拥有与散官相同的地位,相信富庶的商贾们不会吝啬那点银两的,但是如果他们还想继续兼并土地,那么所捐的银两就越高,所要缴纳的丁税就越多,两相权衡之下,想必没有人再做霸占田亩的勾当了。
放宽户籍、鼓励农民从工从商,还有开垦荒地,这都是转移土地矛盾的好办法。将农业矛盾转移到工业、商业上,再进一步通过开垦荒地、通过海商,将国内中原等地的土地矛盾转移到外面去,转移到辽东、南疆、台湾、甚至东南亚诸国。
这种种政策多管齐下,相信农户们再坚持个几十年没有问题,到几十年后,资本主义取得了大发展,海外财富滚滚而来,土地问题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李闯王啊李闯王,你还是安心当你的驿卒吧,万历这样想着,走进了文渊阁,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办公的地方,不出他所料,申时行正伏案写着些什么。
听到太监传告,申时行连忙站了起来,行至案前跪下,说道:“微臣叩见皇上。”
“申爱卿辛苦了,快请起。”
万历走到正首入了座,问道:“新政诸事,爱卿理得如何了?”
“皇上,此次新政牵涉甚多,尤其是地主捐银一事,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微臣不得不细之又细,唯恐出了差错。”
申时行办事细心谨慎,凡事谨遵祖制,万历十分清楚,用他来处理ri常公务是再好不过了,但让他主持改革方案,就有点没有因材施“用”了,万历环顾了一下内阁,说道:
“申爱卿,吕大学士已经辞官返乡,内阁之中只剩爱卿一个人了,这不是长久之计,最近内阁事务又比较繁重,依朕看,应该再择一些贤能入阁才是。”
申时行说道:“皇上,阁臣之职事关重大,应当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提议,然后皇上由召集六部官员一起到场,举行廷推,推选出新的内阁大学士。”
万历笑道:“这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可不就站在朕眼前么?”
“皇上过誉了,微臣不敢当。”申时行忙低头谦让。
“申爱卿,昨天早朝,就有数位大臣积极上言政事,颇有见地,朕觉得,他们就是入阁最好的人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