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御菜园(1/2)
()肖大路看到皇上微微点头,示意他说下去,他接道:“皇上,你半个月前特别嘱咐的粮食一事,现在已经有了眉目了。”
“什么?有了眉目了?”万历大喜,蹭的一下站起来,推得后面的龙椅一阵乱响,他急走到肖大路面前,拉着他的手问道:“红薯找到了?”
肖大路微微一怔,说道:“回皇上,那红薯还不曾找到……”肖大路见到皇上神情大为失望,忙接道:“不过,在福建一带,有渔民传言,海外有个吕宋国,那边有一种作物,名叫朱薯,不知道是不是就是皇上所说的红薯?”
万历心中暗道:吕宋?那不是菲律宾吗?朱不就是红sè吗?这朱薯必是红薯无疑,想到这,他大喜过望,说道:“没错,就是它了,怎么,你们没有搞到一两个吗?”
肖大路闻言颇为尴尬,说道:“微臣不敢确定那是不是皇上要的红薯,所以没有派人去……而且,皇上,那是弗朗机国的地方,我们如果乘船去,恐怕会被攻击。”
“弗朗机国?”万历想起了六年前,有葡萄牙使者来觐见的情景,他们说五年后会来,怎么现在已经六年过去了,还不见人影?还跑去占了菲律宾?没听说过葡萄牙占过菲律宾啊,莫非是西班牙?
不过……管他是什么牙,红薯是一定要搞到的,万历想了想,说道:“朕这就修书一封,你派人交给江南水师提督俞大献,让他跟你们锦衣卫通力合作,朕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用换的也好,用偷的抢的也好,总之要给朕弄一些红薯回来。”
“微臣遵命!”肖大路停顿了一下,说道:“皇上,红薯虽然暂时得不到,但皇上交代的其他三件事,微臣都已经办妥了。”
“都办妥了?你不用绕弯子了,有什么结果快说!”万历嗔道。
肖大路当了多年的锦衣卫同知和指挥使,也养成了讲宫腔的习惯,现在被万历点破,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从怀中拿出一本书,呈给皇上,说道:“按照皇上的意思,微臣收罗全国有关农业种植的书籍,不过此类书籍甚少,总共才十余本,这一本写的最详细、最有条理,所以呈给皇上。”
万历看着手中这本书,线装,海蓝sè封面,上面用苍劲挺拔的楷书写了两个大字:《农说》,万历翻开看了看,却发现其中内容却是草书写成的,那草书写得太好了,风格很像唐朝怀素的狂草,简直可以用龙飞凤舞来形容,唯一的缺点就是万历看不懂那是些什么字。
万历心想,等下叫那些翰林院编修来抄一遍,换成正楷再说。他看到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印章,仔细辨认了一番,知道作者叫马一龙,于是问道:“这马一龙是谁?现在何处?”
“回皇上,这作者是江苏溧阳人,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后来因为母亲病重,他辞官返回故里,从此再没有出仕,微臣得知,他已经于七年前过世了。”
已经死了?万历暗叹:作者已经不在人世了,这书就算再好,作用也会失去很多,想到古代重文轻科的环境,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以致于数百年后,人们才知道,当时有这样那样的科学家。
“肖爱卿,朕再给你一个任务,你替朕收集其他方面的奇人奇书,你是武官出身,没有那些文人的迂腐气息,只要你觉得有意义、有见地的书籍,不管三教九流,都可以呈上来,不用顾虑什么。”
“是,皇上,”肖大路应道,接着又说:“皇上,你所要找的玉米,已经在广西一带发现,当地的农民已经种了不少了。”
“好,可曾派人运来京中?”万历心想,果然玉米已经传入中国,从广西的地理位置来看,想必是越南那边传过来的,玉米抗温耐旱,非常适合西南山区和北方的农民种植,等玉米运到京中,自己一定要想个办法推广开来。
“回皇上,微臣已经派人运了,不过现在还在路上。至于皇上说的土豆,微臣发现,我们已经有在种了……”
“土豆也有人种了?在哪个省份?”万历喜道。
肖大路表情怪异,小声说道:“皇上,就在宫中。”
“什么?”
“这……微臣也是无意中得到消息的,并非……并非有意在宫中探查……”看到皇上讶异的表情,肖大路十分尴尬,连忙解释。
万历摆了摆手,示意他并不介意,说道:“朕不是关心你如何得知,朕只是奇怪,为何土豆会在宫中种植?宫外没有吗?”
“回皇上,这东西只有宫中才能种,外面的百姓私下种植的话,是要杀头的。”
种土豆还会遭来杀身之祸?万历听到这儿,忍不住发笑,问道:“这又是为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