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张四维的心思(2/2)
王世贞没听明白,又问具体是怎么回事,张四维一五一十地说了事情原委,王世贞还未说话,一旁的杨巍就发火了:“那姓林的敢这般污蔑王大人,皇上面前也这般没有礼法,真是岂有此理,这样的人也能被点为状元,我看……”
朱衡在一旁听着觉得不对劲,忙制止杨巍:“杨大人!这里说话不方便,请诸位到寒舍一叙。”
朱衡在他们一党里,地位虽不如任吏部尚书的张四维,但资历声望却是最高,众人点了点头,一起去往朱府。
张四维走到最后面,眉头紧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前头王崇古见状,折回来问道:“四维,怎么了?可有什么心事?”
“舅舅,”张四维拱手道:“四维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总觉得有些地方很不合理,似乎在背后,另有一些人与我们作对……舅舅,恐怕这次大事不妙啊。”
王崇古奇怪地看着自己的外甥,疑道:“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不过一个小官横加阻挠而已,我们这次的计划天衣无缝,皇上要查明真相,至少要一两月后,如今都察院王御使结案在即,何惧之有?”
“小官?”张四维苦笑着摇了摇头,脑海里又浮现起皇上刚才在宫中看自己时那凌厉的眼神,他心中一凛,一个念头冒了出来,喃喃自语道:“莫非那林得靖说那些话……是皇上指使的不成?”
“四维,你说皇上什么?”
“哦,没什么……舅舅,这一路上我总是觉得有些不妥,我怕我们的敌人不止是张党……我看我们以后行事,要小心为上。”
王崇古微斥道:“你今天是怎么了,平ri里你的果敢劲儿上哪去了?以前那张居正当朝,你我只好忍气吞声,如今他不在朝中了,以你的权势,难道我们还扳不倒他?”
王崇古语气缓和了些,又接道:“现在不过是一黄口小吏胡闹而已,待我们与朱尚书他们商议一番,不难得出对策,到时大事可成,你又有什么好顾虑的,快随我来。”
“舅舅请先行一步,容四维一个人静静心。”张四维说道。王崇古点了点头,“嗯”了一声,快走几步,赶上了朱衡等人。
张四维独自一人在后面,看着自己的舅舅和朱衡、王世贞等人在一起侃侃而谈、状甚亲密,他心中突然又有了一种奇怪的念头:自己这一次这么做,是否是对了?
张四维出身山西盐商世家,他的父亲、叔父都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他的母亲王氏则是王崇古的姐姐,王家是中原巨商,两家结为亲家之后,垄断了直隶、河南、湖北、山西、陕西的盐业,一下子成为了北方最显赫的家族。但好景不长,张居正掌权后,推行新政,不止盐税,其他工商税收都必须上缴,而且不论价格,一律按量收取,垄断得越多,税也就越多,从此,张王两家的财路被断,家势渐衰。
每当想起父亲寄给自己的那些封抱怨信,每当想起张居正当着自己的面,驱逐了自己的恩师高拱,张四维的心中就下定决心:有朝一ri,只要有了机会,自己一定要让张居正下台……但是,现在事到临头,这已经下了无数次的决心却突然迷糊了起来,那个曾揪着自己衣领的后辈说过的话,不知怎么的,却浮上了他的脑海:
天下书生,数以十万计,他们从小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也许有的人只是为了做官,有的人只是为了荣华富贵,但微臣相信,真正的士人,他们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是为了这大明朝,是为了这天下百姓……
是啊,自己读了多年圣贤书,难道真的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替自己和家人谋取荣华富贵?如果只是出于利益、只是出于私怨,自己现在这么做,跟张居正当年驱逐恩师有何区别!
想到这里,张四维突然觉得前方的朱衡等人是那么的不可靠:朱衡在安微家里有良田千倾,又曾长年任江南地区布政使,与江南富商多有勾结,其他人如王世贞等也大致一样。这些因为金钱利益而在一起的人,真的能成的了大事么?
皇上对张居正案的一拖再拖,以及刚才在乾清宫前,皇上看着自己时那奇怪的眼神,再加上那个林得靖毫无征兆地冒出来……张四维的直觉告诉他,这些事情绝不简单,看来,有必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