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赋税之辩(1/2)
()自隆庆六年以来,全国施行丈量土地,清查出田亩总数为七亿九千二百多万亩,比嘉靖末年多出了十之七八,已经快赶上洪武年间的田亩数目了。虽然万历知道,这近二百年下来,全国实际田亩数只可能比洪武时期多,不可能反而变少,但是土地兼并已经积重难返了,能查出这么多花分诡寄的“暗田”,也是得益于张居正的雷霆手段。
除了隆庆六年的黄河水患外,万历登基这几年,各地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天灾,加上“一条鞭法”的实施,官员们措手不及,还没有钻太多的空子。天灾少了,官府贪的银两少了,百姓的负担就大大减轻,自力更生也就没有问题,所以土地兼并被暂时抑制住了。
田亩一多,赋税自然就多了起来,万历二年比之隆庆六年多了三十多万两,万历五年又比万历二年再增二十多万两,田赋的总数达到三百一十万两,占了全部赋税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商税,一共一百七十万两。
万历知道,这个时期的明朝,工商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再加上新政的实施,朝廷鼓励民间经商开矿,从此,粮、棉、生丝、蔗糖、烟草、绸缎、棉布、纸张、染料、油料、木材、铜器、瓷器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而投入市场,甚至因为万历大开海禁,很多手工业产品行销海外,较之此前,商品经济已大为活跃。
除了南北两京之外,东南沿海、运河两岸和江南都有一些工商业城镇兴起,而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更是工商业荟萃之地。这时期,白银逐渐成为通货,钱庄也于这时出现,并成为duli的行业。
欣欣向荣的工商业给朝廷带来了巨额的商税,隆庆以前,从来不把地位卑微的商人当一回事,商税只包括市肆门摊,钞关,工关等,加上传统的盐税、茶税、酒税,总额最多二十几万两。
万历新政之后,除了五谷、农具、书籍、纸扎、百姓婚娶丧祭之物外,其他各种在市面上流通的东西,都要收取商税,如店税、布税、矿税、生丝税、烟草税等,各二十取一至三十取一不等。
万历知道,田赋大多来自于没田的佃农和少田的贫民,而这商税收取的对象,则多是一些富贾商豪,其中尤以江南为甚,收这些人的税,万历和张居正可不会手软。从收商税以来,商税成为了全国赋税增长的主要部分,比之隆庆年间,多了一百多万两。
刚才听到户部尚书王国光说今年赋税已收齐,万历心中大为欢喜,这每年一次看着赋税增长,是万历的一大享受:看着这个偌大的国家在自己手上ri益富强,那种巨大的成就感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万历手拿奏折,忍不住质问王国光。原本以为今年赋税应该突破五百万两大关了,岂料竟比上一年还少十万两,万历一时有些接受不了。
百官们面面相觑了一会,还是申时行先说道:“皇上,自古税银有增有长,也是正常的现象,况且这赋税已比前朝多了一半有余……”
王国光也适时说道:“皇上,前年长江水患,的确免了三府的税银,但去年虽没有天灾,却为了修缮长江水利,动用了地方库银,所以回补之后,税银略有减少。”
去年修水利的事万历也还记得,当下也不再问,又细细地看了看,发现商税跟前年一样,依然只收了十之五六,他问道:“江南商税也是年年增长,为何今年停步不前?”
王国光回道:“回皇上,很多商税都是第一次征收,官员、商人对此不熟悉,加上名目繁多,难免有所疏漏……”
万历心中暗道:少收了一半也叫“有所疏漏”?每年年末,张居正都要借考成之机,对收税不利的地方官员进行惩治,所以商税也一年年地多起来。现在张居正回乡丁忧,那些官员大概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因此收税并不积极。
今年已经是万历六年,自元年大开海禁以来,免了五年的海税,也就是市舶税,即将开始征收,万历就算再不熟悉历史,也应该知道,这市舶税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难道依然要像这商税一样,任凭地方官员们吊儿郎当,只收一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