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和尚老道和尼姑(1/2)
正家祖上原本是燕京一带的富农,家里颇有几分田地,说不上锦衣玉食吧,始终算是衣食无忧。
明朝末年,关外的满洲清兵隔三差五的袭扰京畿,持续数年的战争害苦了běi jīng城附近的汉族百姓,没多久,正家所在的村落就几乎已经变成了人烟稀少的荒村,侥幸在官兵铁蹄下幸存的人们只好携妻带子地逃往了内地。世道不好,人人自危,当时人们普遍的观念是,即使选择面对关内同样凶恶的农民起义军的烧杀抢掠,也总归好过被外侵的蛮族掳掠而去,在白山黑水的环境中备受奴役苟活一生。
然而,正家却在当时毅然选择了坚守——现在想来,或许做出这样的决定只是对归属于自己的土地的眷恋在做怪吧,却没想到无形当中成就了一个之后数百年的名门望族出来。
没过几年,大明王朝在农民义军的打击下分崩离析,关外的清军审时度势,摄政王多尔衮最终决定放手一搏,只带领数万八旗兵急速南下,几番激战终于突破了山海关,随即向京城挺进。
这一路八旗兵所到之处,较之之前的烧杀抢掠收敛了不少,大概是因为清朝的统治阶级自知要入主中原,从此以后不必再靠起家的抢掠为生了。并且他们一路上不断地收编汉族百姓,充实到刚刚建立不久的汉族八旗当中,借此最大限度的扩充军队。正家的几个男人就是因此全部受征而去,本以为这一去便是九死一生,难以保全尸骨回归故里了。
没想到的是,清军不费吹灰之力攻进了京城,随即挥军南下,只数年就重新统一了江山。正家的男人们除了一两个战死的之外,全部因战功而被提进了正白旗之内,成为享受特权的统治阶级。当他们荣归故里的时候,远近上千亩良田被作为奖赏直接划归到了家族的名下,自此,正家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
一晃三百多年过去了,大清的八旗换成了民国的青天白rì,正家在当地的势力却始终有增无减,甚至与割据的军阀称兄道弟,呼风唤雨,好不荣耀。然而物极必反,权势钱财上的得意却无法掩盖即将到来的危机,那就是正家人丁越来越稀少,传至这时,年近半百的正老太爷却是膝下无子,眼看着就要断了香火。
正老太爷急在心理,眼看着外戚们虎视眈眈于自己的产业,却除了不断地娶妻纳妾之外别无它法,老婆的数量倒是与rì俱增,始终都不见哪个瓜熟蒂落,暗地里不禁概叹,正家的气数将近了。
人过三十rì过午,更何况正老太爷早就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想到正家从此就要改弦更张,归于别姓名下,索xìng还不如自己将所有财产布施周济出去,倒会落了个善人的名分,来世说不定还可再享荣华。
计议已定,正老太爷便力排众议,很快将大部分田产分与周边的百姓,所有的金银细软则是均分成三份,在外地分别捐修了一座道观、一座寺庙和一座庵堂。
这一切功成之rì,也是这个家族分崩之时。本来嘛,夫妻本是同林鸟,唯一能够把数十个年轻貌美的夫人聚拢在老爷子周围的钱财已经散尽,谁还会死守在这个固执己见的老东西身边,好在正老太爷还给她们每人预留了一份不薄的遣散费用,这些年来被金屋藏娇的的rì子总算没有白过。没多久,偌大了正家宅院里就只剩下正老太爷和他的原配妻子正佟氏两人以及若干下人了。
正佟氏是正老太爷的童养媳,算起来比他还要大上几岁,好在一直养尊处优,保养的像个中年的妇女一般,丝毫看不出已近年近60的样子。要说她与正老太爷也没什么感情,之所以没有像其她人那样树倒猢狲散,主要是因为她根本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去处,毕竟到了这个年纪,娘家是怎么也回不去了。
这一rì,正老太爷正在自家的庭院里纳凉,扇着蒲扇,摇着摇椅,一时间困乏袭来,不觉得进入了似睡非醒的状态。
“老爷!”朦胧之中仆人俯身在正老太爷的耳边轻声唤了一声,“有客人上门!”
正老太爷一下子从摇椅上坐直了身体,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好半天才缓过神来,兀自问了句:“谁啊?”
自从自己散尽了家财,登门的访客便与rì剧减,平rì里与其酒肉的贵族阔佬们自不必说,就连远亲近邻也鲜有露面了,正所谓门庭冷落车马稀,正老太爷在官商两场混迹多年早就对此谙熟于心,此时竟还有人不图名利地登门造访,在他看来反倒是天大的奇事了。
就在正老太爷满心狐疑,仆人也未及答话的空当,自府院大开的正门忽然飘然走进三个人来。
为首一人乃是个白须道者,身着暗黄的道服,右手挥动拂尘之间尽显神韵仙骨。他一见正老太爷便单手作揖,口中念念有词:
“道可道,非常道,道友乐善而好施,此乃容天之道,吾等闻此善举冒昧来访,望请恕罪!”
正老太爷不明所以,偏头去看时才发现跟在道士身后的原来是一僧一尼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