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董小宛(1/2)
[正文]
------------
夏侯水真可谓是见了棺材还不落泪的典型代表,眼见着孝陵的规制如此恢弘,皇帝的棺椁更是游移于山川河流间,却还要旧事重提,非说顺治并没有葬于陵内,实在是不可理喻。正衡只当他食古不化,却又不得不申明他自己的看法,只略微想了下,就道:
“如果棺材里的真是个女人,那整个孝陵的风水格局就完全不同了……”
“此话怎讲?”夏侯水仍旧不依不饶。
正衡心想夏侯水如此刨根问底,难不成是想考考自己?正衡的风水之学全部师承于义父夏侯古,可夏侯水却自小就对之嗤之以鼻,说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之所以流传于世,只不过是被人当成赚钱的工具加以利用罢了,论起使用价值,比起西方的科学来,不知落后了多少。夏侯古一生对这个独生子最是溺爱,知他对摸金之术不感兴趣,也就从来没有强迫他对此加以研习,好在他还有正衡这个义子,不但对此道很感兴趣,比起夏侯水来更加天资聪颖,这才会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中国人凡事都爱讲风水,修建埋骨之所这么重大的事情更是如此,因此,古往今来,风水之术都是摸金倒斗的手艺人索要必须具备的技能。夏侯水既然对此道既不熟稔,更加是从来都不笃信,却偏偏要在此时打破沙锅问到底,在正衡看来,十有**是怀揣着借机考他一考的目的,想看义父和他所倍加推崇的风水学说,到底有什么实用的价值。
想到这里,正衡自知若是在此时露怯,丢掉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面子,还会顺带着连累义父的一世英名,所以对于夏侯水的问题,不但要耐心回答,更加要小心应对,说的对错倒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要煞有介事,让夏侯水从中挑不出半点瑕疵来加以反驳,那就算是功成圆满了,好在正衡一向巧言辞令,加之夏侯水只是菜鸟一个,糊弄起他来,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嘛!
“正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天为阳,地为yīn,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结合卦象来看,帝陵的地面建筑都可以被当成为八卦中的‘巽’卦;而位于地面建筑之下的地宫,上下皆为地yīn,帝王葬于其间是为阳,亦即八卦中的‘坎’卦。由此,上巽下坎,是为六十四卦中的‘涣’卦了……
“此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五十九卦,风水涣拯救涣散之意,异卦相叠,风在水上行,推波助澜,四方流溢。涣,水流流散之意。象征组织和人心涣散,必用积极的手段和方法克服,战胜弊端,挽救涣散,转危为安,顺畅亨通。贤明的君主去祠庙祭祀神灵以祈求保佑,利于渡过大川河流,利于坚守中正之道。此种帝陵的布局,十分准确的描绘出清朝刚刚定鼎中原时,所面对的诸多困难的情况,同时也表露了满人势要据揽大川河流,坚守中正之道的决心,可谓是古代陵墓里,规规矩矩却又不失暗藏雄心的布局……”
夏侯水听到这里忍不住插话问:“按照你的说法,那岂不是明清两朝的帝陵都是相同的‘涣’卦布局,孝陵的情况,怎能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标准?”
正衡打了个突,心想夏侯水虽然不懂卦数,却也不失jīng明,竟然这么快就捕捉到自己这番理论的瑕疵,看来要想糊弄过关,并不十分容易,非要使出全身的本事才行:
“你懂什么,帝陵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加以控制,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以此实现‘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所谓的‘上巽下坎’的涣卦卦象,可不仅仅是从孝陵整体布局上就能做出的判断,还要取决于很多被人故意设计和制造的细节。一座山是山,一条河是河,可山水合二为一,才是为风水,而它们按照结合的方式不同,又能构成千万种彼此各不同的格局。要知道卦有界而法无边,不然你难道真以为,区区六十四道卦象,就能囊括天下万物、宇宙众生于其中?”
见夏侯水一直点头称是,正衡暗中舒了口气,心想到底还是被自己蒙混过关了,可却不料夏侯水紧接着又追问道:“那如果棺材里的是个女人又会怎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