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解读(1/2)
正南和青山绕着周边的岩画看了一圈后又再次回到了原点,画中记录的信息不禁让他们大吃一惊,仔细琢磨了半天才算把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出来。
原来王宝宝墓**的建造是在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授意之下进行的。最开始王宝宝在朝堂之上被皇帝训斥,甚至于不问青红皂白的治罪令他不知所以,然而紧着着皇帝又在私下里召见了他,赏赐给他无数金银之物,并与之秘密商定了一个计划——这招yù扬先抑的驭人方法在封建社会中不啻为帝王笼络人心的惯用伎俩,虽然虚情假意却百试不爽。
正南相信先前在石棺上看到的“北海王”的封号就是当时御封给王宝宝的,只不过这一奖赏只在私下里进行,所以才没见于后来的史书当中,更不为旁人所知道。元朝皇帝与王宝宝显然进行了一次交易,并把那个装在锦盒中的贵重物品托付给他,希望借此为实现这个计划而增加砝码。而他们计划地关键所在,也就是这座北海流宫的建造。
岩画上没有记载却为世人所熟知的是,王宝宝所在的年代里蒙元已是处在风雨飘摇当中,随时都有可能被朱元璋所领导的大明军队所摧毁,朱元璋手下文臣武将极多,然而战功最盛的当属悍将徐达,他同时也是在蒙元后期与王宝宝在北方战场上交锋最多的的老冤家了。两个人在蒙古高原直到西伯利亚的广大疆土上争来斗去,虽然大体上呈现互有胜负之势,但蒙元的江山倾覆之势已经不可避免,唯一苦苦支撑的王宝宝实际上早已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眼看着就没有扭转乾坤的希望了。
然而依据岩画上的记载,王宝宝应该就是在此时受命建造了这座陵墓的,此举并非是出于他自己的意愿,当然也无关于死后埋骨之所,反而只是一个圈套,用以诱使徐达等明将前来送死而已。
王宝宝在陵墓里广布机关,从弱水到肉骨僵尸无所不用其极,只希望能将徐达从他所带军士中犹如抽丝剥茧般的分化出来,一步步地推到最后的终极所在,然后再将其一举消灭。这个计划在第六第七幅岩画上有所显现,后来徐达或者其他明将是否真的中了这个圈套,那则是无法推测的了,只是根据史料记载,徐达是在大明完成统一后寿终正寝的,依此看来元朝皇帝和王宝宝合谋所打的这盘如意算盘算是彻底失败了……
第九幅岩画应该是代表一旦计划成功后元明的实力就会达到对等的状态,暗含元顺帝试图再次入住中原的野心,其中王宝宝在画中站立在皇帝的左右,仅此足可说明这墓并非会用来埋葬他的尸骨。
然而前面的第八幅岩画表示出来的是什么意思呢?除了九个黑点之外别无其它,如果联想起整个墓**的构造格局与“九”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似乎这面岩画等同于白壁一面,它存在于“诱杀敌将”和“举兵反攻”这两幅岩画的中间,是否代表着在这个时间段还会发生一件较为重要的事情,但出于保密的目的而没有被工匠在建造陵墓的时候绘制上去呢?又或者只是因为九面墙壁上绘制出整个计划绰绰有余,仅是为了充数才有此举,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不对,正南忽然觉得自己可能是被先入为主地观念所左右,对岩画的顺序做出了一番错误的解读。实际上九幅岩画的排序并非如此,原本被定位于第八幅的岩画或许是整个岩画体系中的一个节点,甚至更有可能是终点。而“举兵反攻”反而应该被定名为“两军对垒”更加确切,代表着先于“金殿问罪”发生的一场元明大战。或许正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元军大败,这才招致了“金殿问罪”这个环节,以及后续的“托印授计”等等……
这样说来,身为计划结尾的空白岩画反而更加意味深长了。它是承接了前一幅“悍将受困”而来,却没有显示出组中的结果出来,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正南的脑袋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他认为这幅空白的结尾或许是王宝宝故意所为——他受命于元顺帝计杀徐达,本应该毫无顾忌地将计划的预计结果绘于壁上才对,然而他却偏偏没有这么做,反而留下了一个未知的结局,这是不是代表着他从根本上是反对元顺帝的计划,只不过是出于皇命难为的苦衷,必须按照意指办事而已,而实际上他与徐达虽然各为其主却又英雄相惜,比起用计将其杀害,更想在战场上堂堂正正的取胜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不可以进一步推断出,王宝宝在建造流宫的时候私下里为可能会身陷其中的徐达留了条后路,至于他一旦进入能否逃出生天,正巧印证了结尾那面无画石壁所示,全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难怪这次正南他们几人虽然经历无数艰险,却直到此时还没有全军覆没,说来或许他们都是托了徐达的福,才会有惊无险直到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