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堂而皇之(下)(1/2)
() 第242章 堂而皇之(下)
回府的路上一路劝慰,又在府内哄了几下曹梦燕。这小妮子这几天一直都是心力交瘁,今天终于见到了支柱,不久就在我房内睡熟了。我和吕婉儿悄悄的走出来,刚刚出了曹梦燕的院门,婉儿也是一下子扑进我的怀中,眼中涌出了泪水,喃喃道:“亮儿,想死我了……吓死我了……”
我百感交集的抱住了这个感xìng的女子,结婚近七年,婉儿时时刻刻保持了二公子妃的风度,放弃了自己的很多东西,在我的背后默默的支持我。一时情动,我狠狠地吻上了婉儿的红唇。
良久,我们才在几乎窒息中分开,婉儿晶莹粉透的脸儿,漾着浅浅红晕,娇美绝伦。她的眼睛依旧陶醉的微闭着,舍不得睁开,嫩嫩的红唇,呵出轻柔而可爱的呼吸。
我抱住她的手臂稍稍紧了紧,想一辈子不放手,却惊醒了迷醉中的婉儿。婉儿发现自己竟在府内的小径上与我相拥在一起,慌忙更加红了脸颊,想要推开我,轻声道:“亮儿,有别人看着呢……”
我的功力本就与婉儿不相伯仲,此刻我又是重伤未愈,一下子就被婉儿推开,踉踉跄跄的后退好几步,眼见就要摔倒,又感到身边香风一闪,婉儿的小手扶住我的腰间,咬着嘴唇道:“亮儿,对不起……我忘了你的伤势……”
我转身顺势又将婉儿拉入怀中道:“无妨的,婉儿,你看看周围哪里有人在?”
婉儿环顾四周,果见无人,那些仆役婢女早就知趣的回避了,更觉不好意思,对我道:“瞻儿、瑶儿、善儿三个都在东院那里读书,这几天梦燕妹妹没有心情,都是徐先生沮先生教授他们的,我们过去看看孩子吧。”
我点点头,父王给我回府休息时间并不久,我的确要抓紧时间先看看那几个小崽子,瞬间在和徐庶沮授聊聊我前往曹家这几个月来,大唐的局势变化,好在一会儿觐见父王时有所准备。
在两个时辰内,与府中的亲人、幕僚乃至几个主要总管都见过一面后,我便跨上了骏马,朝唐王府赶去。
在王府的二门处,先是见到了在父王身边服侍的黄门总管卫宁,父王派他来迎我入内。卫宁一见到我就满脸堆笑朝我迎来,在我耳边低声道:“恭喜二公子!抱喜!这回您立了大功,大王肯定重重有赏!”
立了大功?曹家未能保住,自己也深陷险境,这算什么大功?我虽是心头狐疑,但听卫宁如此一说,心中至少为此行定下个基调,总是应该不会有什么坏事。我也随口与卫宁寒暄几句,便走进了父王通常私下会见重臣的东书房。
唐王府的东书房在大唐的官僚内部被私下成为小内阁,当大唐每当有某些政策出台的时候,或是某为重臣在这不足三十坪的房间内上折进言,或是唐王召集若干官员在这里早已商量多时,之后才有了那些政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唐王府的东书房可谓是大唐最神秘的地方之一。
三个月未见父王,此时在东书房内批示者奏折的父王更增了几分威严,料想在我们进入东书房院落时,父王就已经察觉到我们的到来,但直到他写完了奏折批注的最后一个字后,才抬起头看向我们。
卫宁下跪道:“大王,二公子诸葛亮带到。”
“好了,你下去吧。”父王点点头,卫宁立刻躬着身子,撅着屁股退出了东书房。我见卫宁退了下去,忙跪道:“儿臣诸葛亮叩见父王!”
“你过来。”父王的声音有着两分激动。
我站起身来,走到父王身前。只见父王露出了慈祥的眼神,上下打量着我道:“听说你受了重伤,左肋和左胸伤口都不小,现在可有大碍?”说着,父王已经拉起我的胳膊,输入一股内劲,缓缓摸索起来,片刻后,父王松开了我的手,带着几分难过的缓缓道:“伤势还是很严重呀,气息不是很通畅。”
我被父王流露出的感情所感动,庆幸自己毕竟不是从小生活在豪门世家,父王年轻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诸葛家是伴随着他的努力而壮大起来的,之后才成为了天下间令人闻之sè变的豪族。所以,父王还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那种浓浓的父爱,我也在年幼时享受过很长一段时间普通家庭的父子之情乃至兄弟之情。不过,若是诸葛家真能统一全国,我的后世子孙们恐怕就没有这个福分了。
“谢父王关心,多亏了您的宽限,让儿臣这几天能够多多休息。儿臣现在已经能够正常的骑马和走路了,不过若要完全恢复,恐怕还要一个月的时间。”我拱手道。
案王似乎颇有感触道:“当初答应让你前往曹家时,父王也没有想到会如此凶险,每每想到差点失去一个最优秀的儿子时,你父王便心惊肉跳!”
书房中薰香袅袅,不知是薰香的缘故还是什么,我的眼眶微微有些发酸,我做了如此多的事情后,终于博得了父亲“最优秀的儿子”这一句赞赏。但此刻我还是谦逊道:“儿臣不敢当,大哥三弟无一不是俊杰之士,亮怎敢专美于前?”
“不!你敢当!”父王说得斩钉截铁,双目中发出如炬的光芒,“就凭你成为了诸葛家四百年来第二位先天高手!就凭你的数十项改革意见让大唐富足!就凭你只身前往洛阳受了重伤而回!就凭你救出了曹家的苦主!你就足以被称作我最优秀的儿子!”
案王的一句句考语击在我的心头,令我突然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自从十一岁来到这里移魂进入仅仅三岁的诸葛亮体内,至今已有二十四年,这还是头一次父王如此兴致勃勃地称赞我,突然一个念头猛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双眼蓦的明亮起来,看向了父王,吃惊的道:“父王,您准备称帝了?”
案王高深莫测的看了我一眼,道:“何以见得?”
我的思绪将一条条曾令我疑惑的线索,抽丝剥茧般理出了数条理由,救回曹家兄弟和在洛阳受了重伤,本就不是什么大功劳,但父王为此很高兴的夸奖我,定是大唐因此有了起兵称帝的借口——擅自剿灭诸葛家的盟友曹家,又伤了大唐的重臣也就是我——虽然理由依旧不太光明磊落,但好歹看上去至少是个说得通的借口了。之前父王紧急召我与赵云曹家父子回泰山,恐怕正是为了这近rì就要举行的登基大典吧。
其实父王将于近期内登基唐皇的消息早就是在大唐的权贵核心阶层不胫而走,流言四起,只是这些毕竟仅仅是流言,当然不能算作理由。但我也没有说出我所揣测的理由,不知是什么原因,现在的我不同于一两年前,不愿意在父王面前显现得太聪明了,只是道:“诸葛家二十余年来四方征战,领土扩大了数百倍,但现在却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向东已滨东海,海上除东瀛小柄外,已无势力;向北已经绵延扩张上千里,但多为苦寒之地,继续扩张并无益处;向南则是强大的孙家,我大唐水军训练不足两年,尚难与之争风;剩下的唯独西方的兖州汉室,这里是我们唯一的突破口,所以,儿臣罔自猜度,请父王恕罪!”
案王沉吟了一下,笑道:“你说得不错,父王为此事已经筹划了近一个月,最终定于明rì登基!目前为止,知情人仅仅管宁、诸葛玄、吕布、赵远和你们三兄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