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隆中对(2/2)
刘备见二人聒噪,怕吵醒了熟睡的诸葛亮,忙将二人赶出门外,自己则一个人接着候了来。一会过后,席榻上的诸葛亮翻了一个身,书童见一旁的恭敬刘备,对其生出了好感,他上前几步想要将诸葛亮唤醒,却被刘备拦住。由是,书童对刘备更加得敬重。
又过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后,诸葛亮又在床榻上翻了一个身,口中吟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亮吟完后,从床榻上起身,问书童道:“今日有没有俗客登门?”
“刘皇叔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书童躬身答道。
诸葛亮一听此话,慌忙起身整理了一下身上鹤氅,接着扶起纶巾,拿上终日不离手的羽扇,大惊着问书童:“你怎么不早说!”
“是皇叔不愿意打扰先生清梦。”书童有些委屈了。
诸葛亮整理了身上的衣冠后,这才出来对刘备见礼。
刘备见诸葛亮羽扇纶巾、布履鹤氅,一派神仙模样,心中大喜,对他拜道:“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曾两次前来晋谒,奈何终不得见,已经留书信一封于案几,不知先生可曾一观?”
诸葛亮听到刘备的话后,答道:“南阳诸葛野人,疏懒性成,蒙将军抬爱,几次前来,亮不胜愧赧。”二人寒暄过后,分宾主落座。书童奉上了香茶。
香茶入口,诸葛亮对刘备说:“亮已经看过将军的书信了,字里行间流露着将军的忧国忧民之心。奈何亮才疏学浅,只怕误了将军呐……”
刘备听后,摆手笑道:“颍上徐元直之语,岂是虚言?还望先生赐教,备洗耳恭听先生教诲。”
诸葛亮摇头轻笑:“元直乃是世之高士。亮不过一躬耕田亩的村夫又,岂敢妄谈天下大势?亮闻说元直如今身在将军身旁,将军又何必舍美玉而求顽石?”
听到诸葛亮的话,刘备长叹了一口气,道:“元直已经走了。”
“走了?去哪?”诸葛亮明知故问道。
“曹操老贼捉了元直的母亲,以此来威胁元直离去,元直担忧老母安危,已经去许昌了。”刘备说到此处,对诸葛亮再拜道:“大丈夫既然胸怀经世奇才,岂可老死于林泉之下?还望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赐教于备。”
诸葛亮听到此处,轻摇羽扇,笑道:“如此,请将军先说说自己的志向。”
刘备起身,一边踱着步子,一边叹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自量力,想要伸张大义于天下奈何才疏学浅,虚度蹉跎岁月,至今一无所获。备曾听元直言说先生大才,还望先生赐教!”刘备躬下身子,对诸葛亮拜了三拜。
诸葛亮见刘备恭敬非常,这才开口道:“自西凉董卓为祸后,天下豪杰并起,自成一方势力。昔年,曹操实力远远不及袁绍,却能将袁绍击败,仔细想来,这其实不是天助曹操,而是人谋之功。现下,曹操已坐拥百万精兵,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无人能够与其撄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只可为援,不可生出觊觎之心。荆州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乃四战之地,非大才不能为守,这是上天赐予将军的基业呐……不知将军有意取之否?益州卧险,沃野千里,有都江之堰,自秦以来便为天府之国,高祖也是因此地才成就了帝王之业;如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却不能为其所用,那里的有才之士,早已经暗思明君。将军乃是帝室之胄,仁德广布四海。若是将军盘下荆益,保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就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兵攻向宛城、洛洛阳,将军率领益州之兵亲出秦川,百姓岂会不箪食壶浆相迎将军?如此的话,将军大业可成,汉室也中兴有望……”诸葛亮说完,命令书童取出一轴画卷,挂于中堂之上。诸葛亮起身走到卷轴前,指着益州对刘备说:“这便是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图。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将军若想成就霸业,必须占据人和。将军可先取荆州为安身立命之所,接着西去益州建立争霸天下的基业,以此成就鼎足之势,中原由是可图。”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一席话,顿觉神清气爽、仿佛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一样。他对着诸葛亮一揖到底,说:“今日听闻先生一席话,终于得知了今后该何去何从。只是,景升与季玉都是汉室宗亲,备又怎忍心夺了他们的基业?”
“将军此言差矣。”诸葛亮淡然一笑:“此二人虽乃高祖之后,却偏安一隅,不思兴复汉室,如此,他们根本就不配拥有如今的一切。而将军心怀天下,夺了他们的基业是乃是为了重建大汉的基业,如此,将军何罪之有?”
刘备听到此处顿悟,不禁拜请孔明道:“备今日听闻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寒窗苦读。愿先生莫要嫌弃,出山相助。备愿从即日起,倾听先生教诲。”
诸葛亮笑了笑:“亮懒散惯了,不愿意入世遭那份罪业,恕难从命。”
刘备听闻此话,悲声道:“先生不愿出山,让天下苍生何去何从!”说完,眼中的泪水便涌了出来。孔明见刘备泪沾衣襟,这才说道:“既然将军不嫌弃亮,亮愿意出山,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当日,刘备三人留宿于诸葛亮的家中,二人同榻而眠,彻夜畅谈天下大势,刘备感慨道:“备得先生,就如同鱼得到了水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