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控制(1/2)
() 晚,平定刺史府,刺史府的师爷走进了石海的书房,随后回身将房门掩上。
“大人。”师爷对着石海一个鞠躬。
“嗯,你来了,坐下说吧。”石海房下手中的书卷,走到了上座坐下:“今天他们招兵招的怎么样?”
“大人,除去上午你知道的那几十名以外,下午也来了几十名,加起来不到一百五。”
“一百五……”石海稍稍的朕了下眉头,顺手端上旁边的茶杯到嘴边,慢慢的呡了一口之后对着师爷道:“你觉得明天又会有多少人来报名参加?”
师爷稍加思索道:“大人,这个不好说,毕竟他们开的条件很是诱人,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明天来的人可能会更多。”
石海点了点头。
“大人,有些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师爷说着看向了石海,表情还是又写顾及。
“哦,有什么话说尽管说来听听。”石海放下了茶杯,一本正经的盯着师爷。
“大人,你让我拟的榜文,我全是按照朝廷定下的规矩拟下后张贴出去的,凡是参军的每月应有十贯钱的军饷。可是别人来应招的时候,这个崔立却说,每人每月有十二贯钱。不过他说,在威州,他们所找的士兵每人每月可领两贯钱和半袋大米。”
“半袋大米?”石海从座位上慢慢站了起来。
钱只有两贯,大米却是半袋,半袋大米是三十斤,若是要买,那可是要十贯钱的。为什么威州的士兵不直接发十二贯钱呢。不过这些不重要,反正也就是说崔立他们开出的军饷要比朝廷的军饷高出两贯。
“这也不算奇怪,毕竟他们算不上正规的朝廷军队,只能说是义军。再说,朝廷南迁之后,北边乱作一团,这威州刺史刚刚上任,为了要增强自己的势力,开出比朝廷多一点的军饷来吸纳一些人投军,这可以理解。”说着石海又坐回了座位。
“大人,若是现在再出现一只红袄军的话,你看……”师爷故意将话留了一半。
“再出现一只红袄军?”石海抬眼看着师爷:“你所指的是最近在河北各个地方突然蓬发出来的这几只义军?”
突然蓬发出来的几只义军,指的当然是:沧州王福,高阳张浦,献州移刺众家奴,晋阳郭文振,平阳胡作天等等。
师爷对着还在思索中的石海一个拱手道:“大人,这沧州王福和高阳张浦,还有那移刺众家奴,据说他们各自都拥兵过万,要是他们也效仿红袄军的话,那这大金的江山只怕就是破碎不堪了,到时候蒙古人在入关,收拾这残破的河山,到时候大人你也是一大功臣啊。”
听了师爷的话,石海慢慢的站起身,走到了屋子的中间。
“师爷,你这话说的是没错,不过,这些人好像都被朝廷封了大大小小的官,且基本上都是四品刺史。而红袄军这些人,一开始就是打着反金的旗帜,受朝廷的打压。一个是反朝廷,一个是顺朝廷,这两个……”说到这里,石海的眼睛突然一瞪,然后转身对着师爷:“不,不,我觉得另一个可能xìng比较大。”
师爷一脸疑惑的看着石海道:“大人说的另一种可能……”
石海做回到座位上,端上茶杯道:“你想想,河北紧挨着山东,而山东正是红袄军活动的地点。嗯……朝廷在河北大肆的集结民间义军,其心已经很明显了啊。”
“大人的意思是,朝廷想要用这些义军来镇压红袄军,自己也好全力的抵抗蒙古人的入侵?”
石海点了点头,慢慢的呡了口茶。
石海的确定,让师爷也小小的沉思了一阵。“大人,如果你说的是真的,那么依照现在的形势,蒙古的入侵还会不会成功?”
“这个就不好说了,特别是张鲸张致兄弟判去了蒙古,现在的辽东已经掌控在了蒙古人的手上,再说,就算朝廷真的是想用这批义军来和红袄军对抗,那也不是一时半伙能成功的。”
师爷也点了点头认同了石海的话。
咚咚咚!
“谁?”石海放下茶杯问道。
“是我,大人。”
回话的是石海手底下的仕郎,就是今天和师爷一起陪崔立招兵的那个仕郎。
“进来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