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连云山寨(1/2)
() 严晓宇和契丹兵士看了整个比武的过程,感觉惊心动魄。契丹人生来重豪杰,惜好汉。这三个人虽然是奴隶,但十分有英雄气概。跟随严晓宇的几个小校都对他们惺惺相惜,私下里劝严晓宇不杀他们,而是留他们到前线效力。
严晓宇听了沉吟不语。他过于收过张会的贿赂,现在张会死了,他如果不为张会报仇,感觉内心也说不过去。更重要的是,一句话,严晓宇与张会同病相怜。这并非代表张会的死,严晓宇就感觉自己有多大的损失。虽然严晓宇是辽国的中层军官,可毕竟是汉人,属于汉人投靠契丹人的典型,在这一点上与张会是一样的。张会的死让他感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严晓宇决心杀死这三个奴隶,借口就是给张会报仇。
不过,严晓宇毕竟在辽军中摸爬滚打了多年,不会马上下令处死这三个人,他也不想直接得罪跟随他来的几个小校。所以,他经过深思熟虑,想到了一条毒计,故意在路上虐待他们三人,将他们虐待致死,如果他们不堪虐待逃走的话,就容易名正言顺的杀掉。严晓宇深信没有人能经受得住自己的虐待手段。想到这里,严晓宇召集几个校官,宣布这次出来选中了这三个战士,可以编入辽军的陷阵营。
本来,此次严晓宇来采石场的目的是多挑一些奴隶当炮灰的,可由于张会一死,他又没有孩子无法继承,所以按照大辽的律法,对无人继承的财产要充公。这样这个采石场已经充公,实际上的主人就变成了皇帝。严晓宇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在皇帝的采石场挑选奴隶去做炮灰,只能带着这三人上路。
第二天,严晓宇带着几十个兵士,押送三个奴隶去另一个采石场选拔奴隶战士。另一个采石场距离张会的采石场有几十里距离,中间需要走一条崎岖的山路。他明知这三个奴隶身体状态都不好,严晓宇故意命令队伍快速行军,尽快通过山路,他想利用急行军累死这三人。张会的采石场本来就在黄教野外,慕容复、苏遮幕和师无愧三人被大队押着走了才十多里远,因为脚腕上一直戴着脚镣,所以脚踝都被磨出血来,想快走十分不容易。但身后押送的契丹兵士一见他们慢下来,马上就一通皮鞭。三人均想,看来这一趟旅程的艰苦程度不亚于在采石场里做奴隶。幸亏三人在采石场都承受过类似的苦难,抵抗痛苦的能力比一般人强得多,竟然勉强坚持了下来。严晓宇看在眼里,心中暗自盘算“看你们能坚持多久,如果你们命够硬的话就试着走走前面的山路。我不信你们能活着通过前面的山路。”
这一行契丹兵士,有的骑马,有的步行,穿过树林,走上了蜿蜒的山路。山路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一路上地势变化很快,即使骑着马也走不快。为了加快行军的速度,到了山路上,严晓宇在其他军官的建议下,还是将他们的脚镣解了下来,戴着脚镣很明显是走不了山路的,这三个人的步伐比之前快了一些。走上山路有一段时间了,远远看去,只见山路的远端有一股烟在向上笔直的冒升,引的一队契丹兵士个个惊疑不定。
一行的众人看到这种场景,都在想,难道前面有山贼出没不成?严晓宇大声道:“列队成环,拔出兵器,慌张嚣乱者,杀无赦!”严晓宇的话一发出去,那几十名军士,拔刀,肩并肩,围成圆圈,把严晓宇围在zhōng yāng,反身向外凝神以待,绝不畏惧。契丹jīng兵,果然名不虚传。此行的几十名军士中,派了六个箭术较好的兵士同行,当下这六人马上站出听令,严晓宇道:“把所有的箭都拿出来,弯弓搭箭!”
不得不说,这个严晓宇下得命令若在平地是个正确的命令,但他忘了此时是山路,行军中队伍拉的比较长,所以虽然阵是结成了,但士兵排列比较薄,抵御不了弓箭的shè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