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复国成功(1/2)
() 一个月之后,慕容博在狼居胥山南大会漠北漠南各部部众,这时他威震大漠,室韦各族牧民战士,无不畏服。乃蛮部剩余的部众也尽皆归附。在大会之中,众人推举慕容博为全室韦的可汗,又因为他是摩尼教的教主,整个漠北各部此时几乎都已信奉摩尼教,所以就以教立汗,称慕容博为“摩尼可汗”,那是只要是信奉摩尼教的部众就要尊奉他为可汗的意思。慕容博在草原上的势力得到了大大的发展,摩尼教众总数有近五十万,包括了漠北草原绝大多数的牧民。漠南汪古部等部落虽然加入摩尼教的人还不多,但也都表示臣服“摩尼可汗”。整个摩尼教的士气都很高,纷纷要向辽国发动反攻。
在辽国北伐大军被摩尼教击败后,慕容博原来潜伏在中原的旧部受到激励纷纷来草原上发展,一起随之而来的还有工匠、读书人、江洋大盗等人物。这些人大多数连摩尼教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对慕容世家的情况也不了解。他们是在中原感觉没有什么机会,想到漠北出人头地的冒险家,在历朝历代这些人都不少。
这个时候,七大光明旗的总兵力首次超过了七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室韦骑兵,其他的几乎都是汉族战士和女直战士。慕容博又根据才能重新编组了扩大后的七大光明旗,每一旗一万兵力。他还对原来摩尼教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正式的规定,邓百川,掌管七大光明旗,正式成为了摩尼汗国的统军主帅;公冶乾,专门负责情报、保安各项任务;包不同,主要负责执行摩尼汗国的军法和教法,特别是对那些新归附的人严明法纪;风波恶负责教主亲卫队的管理,摩尼汗国王庭和摩尼教总坛安全的保障。原来摩尼教的副教主慕容复除了副教主外,还多了一个头衔,“太子”。
摩尼汗国现在所能实际控制的疆域是辽国的上京道大部和东京道西北部,管辖漠南漠北的室韦和大鲜卑山北的生女直各部,地广人稀,户口超不过八十万。慕容博根据草原的特点对原来摩尼教的管理方法进行了很少的修改,依托原来摩尼教的管理机构建立了国家的机构,实行政教合一。整个摩尼汗国管理体系越来越正规,显示出一派开国迹象。慕容博国号还没有改成大燕,他在等待再次击败辽国,将摩尼教的力量扩展到辽国腹地,到那时,在平原人烟稠密的地方建立自己的都城,建立正式的中原王朝,再改国号更妥当。
重伤有明显好转的磨古斯建议慕容博在各种设施相对比较好的镇州建立王庭,镇州在几十年前曾作为辽国的西北路招讨司驻地,辽国把镇州作为一个军事要塞使用,后由于孤悬于辽国本土而放弃驻扎重兵,成为一个废弃的要塞城市。
但慕容博还是拒绝了,仍然把王庭设立在狼居胥山摩尼教总坛。
慕容博这样做有深远考虑:首先,慕容博虽然已经如愿已偿地成了一国之君,却仍然保持了摩尼教主原来的行事风格。草原上,物质贫乏,即使慕容博已经成了可汗,草原的统治者,也没有什么自己的宫殿,他的王庭是很简陋的一排建筑和一片帐篷。这样有利于体现政教合一,体现教主与教众没有什么生活差别。其次,更重要的是,慕容博心目中的大燕朝国君应该是在人烟稠密的地区建立国都,漠北终究只是自己的暂居之地。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围绕灭辽来进行。在漠北追求更好一点的生活条件就没有太大意义,即使迁移王庭到镇州又能好多少呢?第三,也是最现实的一点,镇州远在燕然山一带,离辽国的边境太远,而狼居胥山距离就近了不少。王庭设在狼居胥山有利于指挥将来的对辽进攻。
一天,慕容复那到两本书去找慕容博去献计。一本是《武经总要》,另一本是《梦溪笔谈》,都是中原人士来到草原投奔摩尼教的人带的,上面讲了很多关于当时的先进武器的介绍和制造手法。慕容复看了如获至宝。
原来,慕容复考虑到,今后将要对辽国展开反击,面临攻打辽国境内城池的攻坚战,所以光靠原来的骑兵就不够用了,他提议组建适合攻打城池的步兵、炮兵等兵种。而这两本书上都对如何制造攻城、野战、防御的器械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堪称教科书。
这两本书也让慕容博眼前一亮,他正为草原上缺乏攻城的方法而发愁。
慕容复又提议,乃蛮部原来控制着从回纥各部到室韦草原的商业往来渠道,他们从中收取高额税收,造成草原上物资价格昂贵,是草原上物资匮乏的一部分原因。自从乃蛮部被消灭以后,摩尼教与回纥各部的贸易联系不必再经过乃蛮部的渠道,可以直接往来,成本大幅度减少,辽国对草原的物资封锁无形中也被破除了。除了必要的生活物资、作战武器外,也可以考虑从西域通过回纥各部运输各种特殊器械如攻城器械到草原上,西域在生产器械的工艺上相比辽、宋、西夏等东方国家有独到之处。
慕容博一听慕容复的介绍,心中很是高兴,马上下令集中来自中原的一些掌握技术的工匠去打造器械。同时命人去回纥、西夏采办必要的物资。
自从与辽国的第一次大战胜利之后,摩尼教的骑兵步兵训练的都大有起sè,弓弩、箭矢、刀剑、帐篷、马匹等物都不缺乏,可以说万事具备,只缺合适的攻城器械。
摩尼教的工匠根据书籍上的介绍开始制作各种攻城器械,工匠设计了很多的方案,云梯、冲车、巢车、梢炮(投石机)、炮车、霹雳炮、弩车等。这些都被慕容博否定了,因为摩尼教的军队数量远比辽军少,在作战中靠速度取胜,而这些攻城器械要么是太重,行军太慢,跟不上大队人马;要么以草原上的条件即使设计了也造不好。最后慕容博勉强同意造一种轻便的火炮,能够用炮管发shè几十斤的石头炮弹,撞击城墙。
没过多久,摩尼教的工匠们就用草原上出的铁铸造了几个炮管,在大庭广众之下演示装填火药发shè炮弹的过程,没想到,一点火,石头炮弹没有飞出去,火炮管自己被炸裂,点火的兵士也被炸伤。仔细询问工匠才知,草原上冶炼铁器的工艺不好,与中原的水平差距很大,造出的炮管承受不了强烈的冲击。慕容博和慕容复等人都很失望,他们都盼望着能早一rì生产出攻城利器,反攻辽国。
有一rì,公冶乾带着两个回纥的客人来到了大营。公冶乾道:“我派到回纥的细作探明西域有一种投石机,不同中原那两本书上介绍的火炮。”
慕容博不敢太相信,问道:“这个不会和以前的设计一样吧?以前设计的几种投石机需要上百人用手拉,太不实用了。”
公冶乾道:“这次的不同,我特意从回纥请来两个西域高手工匠,他们自称能用草原上简单的东西造出投石机。”
慕容博道:“那好,我要尽快看到成效。”公冶乾领命而去。
又过了一些时rì,公冶乾终于报说完成了投石机。在一个大空场上,慕容博、慕容复、四大家臣、各光明旗首脑等都围拢到一起观看。只见空场中心有两个不起眼的东西,都是车上架了个架子,架子上还有一根长梁。长梁的一端有个重的象秤砣的东西,另一端挂着一个斗,这就是投石机的样子了。区别是一个两轮,一个四轮。这两样东西和《武经总要》上的介绍图完全不同。
慕容博下令开始演示,公冶乾对那两个工匠说了几句回纥语,那两个人各搬起一块一尺见方的石头放在两辆投石机的斗上,一断长梁一端的绳子,石头嗽得飞向远方,两百步外才落下,将草地砸了一个大坑。
慕容博和其他人一见,心中高兴,继续命令演示,同时指示换方向。两个工匠改变各种方向,这两辆投石机运转灵活。慕容博将公冶乾找过来道:“爱卿,这次的设计很成功。我有一事不明,这种车辆看样子也不轻,怎么随我大队运行而不拖累全军?”
公冶乾胸有成竹道:“这两种投石机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拆卸,拆卸后变成几个部件,用单个战马都能驮。就连前面那个几百斤的配重铁,也可以分成几块使用。”
慕容博复还有一点疑虑,问道:“拆卸或安装好一台需要多长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