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异国游(2/2)
各个部落之间的纷争,每有纷争,慕容父子和四大家臣闻讯后马上赶到调解。一般情况下,这六个人的武功对付几百游牧骑兵不在话下,这六个人一到,一施展武艺,马上能够震惊全场。争斗的部落见到他们的本领好象是神人一般,都停止了打斗。这个时候慕容博就会将两个部落的酋长叫到跟前,让他们说明争斗的原由,然后再做仲裁。慕容博明了事理,处事公道,总能让纷争的双方都心悦诚服。慕容复还注意到,一些部落间发生械斗,会有一些青壮年牧民被俘虏,草原上一般对付俘虏都是直接杀掉祭祀“长生天”(萨满教的神灵),慕容博父子一有机会就用钱去买下战俘,或者干脆说服得胜部落的酋长不要杀人,最好把战俘给自己,以后自己还可以帮助这个部落。
慕容博父子在草原上宣扬专门改良过的摩尼教教义和仁义道德,所以草原上各个部落幕名而来的人是络绎不绝,半年来有将近一万人加入了摩尼教。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民风淳朴,很少欺诈,人们一但入教确实极为忠诚。
慕容博见教徒太多,六个人不好管理,就在教中建立了一些机构以便于管理。他将近万人分成两个光明旗,每一旗都设立一个掌旗使者和一个摩尼尊者,掌旗使者被训练军事理论,都是挑选的善于行军打仗之人,负责平时训练教徒练武,摩尼尊者是医书高超之人,也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调解教众之间的纷争,管理旗内的事务。旗里在掌旗使者和摩尼尊者之下还有千夫长、十夫长、百夫长等官职。两个光明旗之外,还设立了四大巡游护法,由四大家臣担任,到旗中视察,对作jiān犯科者严惩不贷,对于才能出众,道德高尚的教徒记入名册,已备提拔。这些教众都是草原上的牧民,平时游牧,闲时集合、训练,深合藏兵于民的策略。而游牧民天生就会骑shè,一但成军不用过多训练就是jīng锐之师。
慕容复认为,摩尼教要发展壮大,不能总是寄居在蒙古部落,而要有自己的基地。慕容博和四大家臣都同意了慕容复的建议,经过仔细探访,终于在不儿罕山(即狼居胥山)边上建立了摩尼教的总坛,选中了山坡上的一片平地作为基地,简单设置了一些岗哨位置和栅栏,搭建了几百个蒙古包。一些不愿意回部落里的教众住在这里,平时进行训练。狼居胥山并不险峻,却在草原上有很崇高的声誉,而且地形视野开阔,可以防止偷袭,背山临水,也有利于据守。
慕容复为了更好的管理教众,经过和慕容博和四大家臣的商议,终于制定了一套摩尼教的教规。教规简单易记,共有八条,大体是:
一是遵从教主号令;
二是遵从上级指令;
三是教中各个职司由教主任命;
四是教众之间相亲相爱,不得争斗,有矛盾由教主或摩尼尊者仲裁。
五是教主、护法、掌旗使者和摩尼尊者等人不蓄私财。
六是不得凭借武功欺压其他人。
七是不得抢夺财物、欺凌妇女、酗酒闹事。
八是如有冒犯前面规章的教众由四大护法处理。
除了这八条主要教规外还有一些细致的生活习惯方面的规定。
摩尼教教规和内部结构、管理办法是慕容复根据中原摩尼教的例子模仿而来,根据草原的特点又进行了修改。比如,草原上的人肉食难以彻底戒除,所以在慕容复定的教规里就不禁止肉食。
摩尼教的教规和总坛设立了之后,几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当然,摩尼教传入蒙古草原并不是当地所有人都欢迎,最不满意的就是当地原来萨满教的巫师,自从信摩尼教的人一多,而且都得到了益处,他们的生意都没有了。这些萨满教的巫师一有机会就会和摩尼教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