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药师献策(1/2)
() 闻讯前军已抵达卢沟河南岸,刘延庆似乎并没感到吃惊。他目光冷静,白白胖胖的脸上,神sè依然凝重。他正在涿州临时帅府里,与郭药师商讨进军事宜。
刘延庆一挥手,命人拿来一幅燕京地图,在桌子上铺开。郭药师走上前,迅速找出卢沟河在地图上的位置,并指给刘延庆看。
“卢沟河,距离燕京仅有三十里路,可以说,大军即将兵临城下。”郭药师两眼兴奋地放着异彩。“不过,渡河需要谨慎,萧干一定会在对岸设伏。”
刘延庆微微点了点头。
“卢沟河以南三十里,有一座重镇,叫良乡,那是从西南进出燕京的必经之处,是辽军一个重要的防御据点。”郭药师盯着地图说。
刘延庆抬起头,盯着回来报信的小将问:“良乡情况怎样?”
“敌军已从良乡撤出,现在是一座空城。郑将军已派人,将良乡控制在手。”
刘延庆白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说:“干得好。拿下燕京之后,要给郑将军记头功。你马上回去,告诉郑将军,前军停止前进,沿河修筑工事,就地设防,切不可贸然渡河,以防中伏。”
翌rì,刘延庆留下杨惟中守卫涿州,他率领众将领和十万jīng兵,离开涿州,北上良乡。良乡距离涿州有六十里路,一马平川,刘延庆率军竟然走了整整两天。他要求各军,rì行三十里即停下,扎营结寨,埋锅造饭,修筑沟堑堡垒。他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刘延庆自领中军,逶迤前行。他骑着一匹虎纹玉花大宛马,威武凛凛。身后有旗兵高举着一杆高大宽阔的黄牙帅旗,上书斗大一个“刘”字,迎风猎猎。此时,军中士气经过鼓动和提升,也高涨起来了,全军将士jīng神抖擞,昂然阔步。
十月的北方,田野干爽,天空明亮,是一个美好的适合于户外行走的季节。
经刘延庆批准,郭药师组织了一些能言善辩伶牙俐齿之人,在行军或驻扎时,不停地向官兵进行宣讲,以调动情绪。燕京城里很富有,牛羊猪肉随便吃,女子个个都俏丽,金银财宝遍地是,想要什么随便你。打进燕京城,享尽人间福。这些语句,迅速在军中流传开来,激发着官兵的斗志。
行军路上,刘延庆眉头紧锁。有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一直迷惑不解。
“郭将军,你说,萧干弃城而去,是什么用意?良乡是燕京的西南门户。如此重要的防御据点,萧干竟然轻易把它放弃,莫非是诱敌深入,要给我军布口袋?”刘延庆抖了两下马缰绳,大宛马扭头,斜眼看了看主人。
“萧干手中兵力明显不足,他之所以撤出良乡,我以为,应该是收缩防线,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卢沟河,距离燕京仅三十里路,是他守卫燕京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所以他不能再放弃了,他必须借河阻击。以我之见,大军可直接过河与他决战,然后兵临城下,一鼓作气,拿下燕京。”
郭药师骑着一匹全身枣红sè骏马,惟有马的尾巴和四腿却很特别,sè泽如墨。这匹马,是已经去世的耶律淳送给他的。刘延庆在涿州时,曾赞赏过这匹马,说这是一匹典型的枣骝驹。刘延庆识马,但他不知道这匹马的来历。
刘延庆摇摇头,说:“你没看出来吗?萧干他临河布阵,很明显这是在诱我渡河,企图半渡而击,我不能上其当,还是稳一点好。”
良乡城是一座土城,土墙高两丈,厚三丈。刘延庆走在城墙上,感到很新鲜。他看到城外东北方向,有一座小山,平地突兀而起,山上有一座高塔,十分醒目。刘延庆问:“那是一座什么塔?”
郭药师紧跟其后,回答说:“那座小山,叫燎石岗,岗上的那座塔,是一座空心式佛塔,也可以用作瞭望军情。五层楼阁,呈八角形,高十几丈,能北望燕京,南眺涿鹿,周围数十里军情,举目在前。”
刘延庆指着那座佛塔,对身旁的将领们说:“那可是个军事重地,必须派军守卫。”
站在身旁的刘光世回答说:“已经安排了,请您放心。”
随后,刘延庆率领众将领,驰马来到白沟河南岸,视察军情。
“情况怎样?对岸有啥动静?”刘延庆走向河岸大堤,站在一棵柳树下,朝对岸眺望。
前军将领郑健雄回答说:“河对岸,今天寂静无声。昨天下午,冲出来一队辽兵,朝我军驻地shè箭sāo扰,现在又不知去向。”
“派出斥候了吗?”
“派出去好几批了,一个也没回来。刚刚又派出一批。”
郭药师说:“恐怕都被萧干给捉去了。萧干的两万人马,肯定就埋伏在对岸。他必须在此孤注一掷。因为这里,是从良乡通往燕京的必经之地。”
此时,恰值夕阳西下,卢沟河河面上金光灿烂,鳞波闪闪。岸边垂柳,倒映于水中,如一幅水墨画。刘延庆用马鞭指着河水,微微一笑,道:“你们看,多好的景致,多么适合垂钓啊。”
刘光世乐呵呵地说:“卢沟垂钓,风光无限啊。可不知,这河中有没有鱼?”众将领都沉默不语。
郭药师默想,作为统帅和副统帅,不与众将领谋划战略,却在此对垂钓大发兴趣,实在不该。大战在即,胸怀如此之闲情雅致,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河水滔滔,向东流去。东边不远处,有一座浮桥,连通两岸,但桥面陈旧灰暗,似乎已经许久无人行走了。浮桥北岸,矗立着一座破旧的龙宫祠,不知建于什么年代。远远看去,屡遭风吹雨打,已凋敝不堪。
“河水深不深?”刘延庆问。
郑健雄回答说:“有深有浅,深处可没顶,浅处仅到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