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酒醉樊楼(1/2)
() 这天晚上,检校少傅、开府仪同三司、宦官梁师成,按照徽宗皇帝的旨意,在樊楼豪华包间设御宴,招待金国来使乌歇和高庆裔。
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之战略规划,刚一开始,梁师成并不赞成。他认为,这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曾多次委婉劝说徽宗,试图让徽宗放弃。徽宗听后,有时将他冷嘲热讽一番,有时笑而不答,有时置若罔闻。
然而,最近以来,梁师成的态度忽然发生逆转。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之事,不仅积极支持,而且还建言献策,推波助澜。
对他的这种逆转,徽宗并不感到奇怪。因为,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朗,金军攻势凌厉,辽国灭亡在即;而大宋北伐军,已经在白沟河与辽军交火,初战告捷。燕云之地,变成大宋囊中之物,已是指rì可待。
此时,思想发生逆转的朝中大臣,并不只有梁师成一个。
夜幕渐渐降临了,汴京城的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芳香。樊楼厅堂雅阁的灯烛,都明亮起来了,达官贵族,富商阔佬们,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
樊楼原名叫白矾楼或矾楼,是一个经销白矾的集散地,后改造为酒楼。三年前,经过重新装修,更加辉煌壮观,更名叫丰乐楼,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其为樊楼。
樊楼坐落于店铺林立的景明坊,在御街北端,与宫城东华门隔街相望,位置十分优越。她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构成。西楼最高大,是主楼,站在楼上俯瞰,皇宫大内,一览无余。为防备不良之徒偷窥禁中,开封府有令,西楼的二三楼不准对酒客开放,严禁酒客登临眺望。
站在北楼上,可以欣赏蓊郁苍茫的艮岳。只见寿峰兀立,水明如镜,佳木奇花,尽收眼底。在南楼凭栏,州桥夜市,汴河游人,历历在目。州桥即汴州桥,是一座jīng美的石拱桥,横跨汴河。桥南一街两行,全是叫卖各种小吃的店铺。每天晚上,路两边的夜排档里,人群熙攘,喝酒猜枚,直至三更。
樊楼整栋建筑呈东西走向,庭院深深。东楼临街,装饰典雅,门楼宏大,瑰丽壮观,凸显出京城第一酒楼的豪华气派。
赵良嗣陪着乌歇和高庆裔乘坐马车,离开都亭驿,来到樊楼门前。只见彩灯高悬,明皇耀眼,车水马龙,华盖云集。他们走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百名浓妆艳抹的歌舞美姬,聚集在廊檐之下,好似仙女下凡一般。
乌歇脸sè兴奋,目光在这些姑娘的脸上身上不停地打量。他的魂魄仿佛被这些美女们勾走了,他一边走,一边回头,留恋张望。他见过美女,但这么多的美女聚集在一起,他还是头一回看到。
赵良嗣对乌歇的心思看得很清楚。他说:“这些歌姬,有的擅长歌舞,有的善于弹奏,有些只会伴坐陪酒,都是些大众货,没啥品味。你如果有兴趣,一会儿,我可以给你安排几个有品味的。”
乌歇一听,两眼立刻放shè出异彩。
乌歇是一个勃堇,即女真族部落首领,他平生有四大爱好:权,财,sè,酒。这樊楼,恰好就是权财sè酒四种生活相,汇合之处。他觉得,大宋真是一块有福之宝地,大宋人每rì都好像生活在天堂之中。
高庆裔与乌歇有所不同。他只不过是宗翰军中的一个翻译。他心里最感兴趣的是权力。他认为有权就有一切。他在宗翰面前,积极表现,献计献策,终于获得宗翰的青睐,并成为心腹。
高庆裔对酒sè之事,向来谨慎为之,他不是不爱好,而是时刻提醒自己,要把握好尺度。要把握好时间地点和条件。他知道,历史上,有无数英雄豪杰栽在美酒杯中或倒在石榴裙下。
高庆裔说:“谢谢赵馆伴使。我们只是慕名而来,看看场面就可以了。本身尚肩负重任,大事未了,岂敢随心所yù?”
赵良嗣微微一笑。他相信高庆裔这话不是装,说的是实话。但赵良嗣没有意识到,对金使的过分接待,会刺激乌歇这些女真贵族的贪yù,会为后来的两国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
梁师成早已登上西楼,这里很安静,一般酒客是上不来的。他在二楼的一个贵宾房间,等候金使。他知道,一会儿赵良嗣会将他们领过来。
房间布置得很雅致。吊窗花竹,帘幕垂悬。墙上有两幅书画,都是苏东坡真迹。梁师成自称是苏东坡遗腹子,对苏东坡无比崇尚,他每次出面请客,都来到这个房间。这个房间的名字叫东坡明月阁,是梁师成亲自命名的。
为突出御宴特sè,梁师成令人将桌上的酒具碗碟全都撤去,全部换成宫中用品。
赵良嗣领着乌歇和高庆裔来到东坡明月阁,他们一进门,就被餐桌上的jīng美瓷器给震撼了,他们感到十分惊讶:太美了。
高庆裔两眼放光,直盯着那套莲花瓣式温酒瓷器酒壶。赵良嗣也从没见过这么美的瓷器,他被瓷器的温润细腻和雅致脱俗所吸引。乌歇虽然不懂的欣赏,但凭着一种天然的本能,同样被漂亮的瓷器所感染。美的事物,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梁师成笑笑说:“这可全都是宫中之物。平常人难得一见,今天,我特意让人从宫中送来,给大金国使者看看。”
赵良嗣忽然想起,应该介绍一下梁师成的身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