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初战告捷(1/2)
() 宣和四年八月,遵照徽宗诏令,大宋河北河东陕西多路将帅,纷纷向三关进发。徽宗要求,参战将帅和二十万大军,务必于九月初在三关会师。
三关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这三关,是大宋北方的边防要塞。瓦桥关在雄州西南,过了瓦桥关,宽阔的驿道,一直往南延伸到黄河岸边。益津关和淤口关都在霸州,两关一东一北,成犄角之势。大宋历朝都在这三关屯驻重兵,以防御北方铁骑南下。
检校少傅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接到诏书一看,皇上委任自己为都统制,感到有些吃惊,有些出乎意料。他来到河阳三城任职,才刚刚几个月。
河阳三城,在洛阳以北,是北魏时期所建,三座城分别坐落在黄河南北两岸和河中沙洲之上。三城以两座桥梁相连,横跨黄河。从此地长驱北去,可达太原。南下,则洛阳近在咫尺。这里是防卫西都洛阳的军事重镇。
刘延庆闻听皇上召见自己,便不敢怠慢,立刻启程,匆匆往京城汴梁赶去。
五十五岁的刘延庆出身于将门世家,多次在西北与西夏作战,因战功累迁鄜延路总管、马军副都指挥。去年,出任都统制,率军跟随童贯赴东南,平定方腊,荣升节度使。
刘延庆身材高大魁梧,表面上看,有武将之气概,其实xìng格比较温和,治军宽松,用兵谨慎,寡言少语。对于此次受命为都统制,率兵北伐,他心里很矛盾。
一方面,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今年六月,种师道担任都统制,率军北疆巡边,兵败白沟,给自己留下一个前车之鉴。如果这次举兵能获胜,那么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就会超过种师道。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他知道,辽军的优势在于骑兵。宋军没有强大的骑兵,单靠步兵的血肉之躯来抗击金戈铁马,恐怕很难获胜。对付辽军,可不像对付方腊那么简单。
隋唐时代,中原控制着北方诸多马场,战马有可靠来源,完全可以采取以骑兵对付骑兵的策略,来抗击北方游牧民族之来犯。但是,大宋时,形势发生了变化,契丹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将北方马场蚕食殆尽,大宋骑兵一直难以壮大,以骑兵对付骑兵的策略无法实施,而又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对付骑兵之手段,因此,在辽阔的平原上,步兵面对骑兵的冲杀,一触即溃,并不奇怪。
这天,刘延庆来到皇宫,在延福殿朝见徽宗。
徽宗热情洋溢地说:“平定方腊时,爱卿为都统制,曾立下大功。朕斟酌再三,决定再次委任爱卿为都统制,希望在收复燕山之役中,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说完,徽宗派人赐给刘延庆一条旌幢七宝金枪,一件御袍,还有一根sè彩斑斓的束带。徽宗对刘延庆寄予了深切厚望。
刘延庆跪地谢恩,激动地说:“臣沐浴皇恩,衷心谨记陛下教导,定当赴汤蹈火,粉身碎骨,血沃燕山,誓将大宋旌旗,插上燕京城头!”
刘延庆满怀信心地离开汴京,来到河间府拜见童贯和蔡攸。
童贯是刘延庆的老上级,他握着刘延庆的手,热情欢迎:“你早就该来。去年,平定方腊之役,咱们合作很愉快,这回北伐契丹,希望你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刘延庆笑笑说:“契丹可不是方腊,他们是金戈铁马,不易对付。”
“是啊,通过上次白沟之战,可以看出,契丹主力尚存,不可轻易进兵,要保存实力,要沉稳持重。”童贯深有感触地说。
童贯将军队驻扎情况向刘延庆做了介绍,说:“现在大军已集结完毕,兵分两路,一路驻扎在古城,另一路驻扎在广信军。你的二公子刘光世已经去广信军了。”
“那我就到古城去吧。”刘延庆感到纳闷,皇上不是要求都到三关会师吗?怎么另一路驻扎到广信军去了呢?但疑虑只藏在心里,并没说出口。
刘延庆出发后,童贯和蔡攸也开始向雄州进发。
童贯给王黼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把刘韐调走,把宇文虚中调来,接替刘韐。童贯现在越来越看不惯刘韐了。刘韐在宣抚司到处散布说,辽军实力不可轻估,战前必须做好充分之准备,不能仓促应战。刘韐说这些话,事前不商量,事后也不汇报,童贯便感觉此人与自己不一心,不能留在身边。
王黼接到信后,很为难,他觉得刘韐是个军事人才,还是留在河北前线比较好。当年,西夏入侵,大宋西军统帅刘法不幸阵亡,朝廷急令刘韐出使延安代理帅职,刘韐jīng心组织,周密安排,一举击败西夏,威震边关,扬名军中。经过斟酌,王黼调刘韐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知府兼真定府路安抚使。
宇文虚中接到任命,急忙离开京城,前往河北雄州。
宇文虚中是大观三年(1109)进士,时任中书舍人。他北行途中,顺路考察了一下沿途州县的军备情况。到达雄州后,他又分别去广胜军和古城两地,实际察看了一下军队状况。回到雄州宣抚司后,他对童贯说:“太师,据下官近来观察,军备情况不容乐观。物资储备,攻城器械,军中士气,都存在问题。”
童贯默然不语。
宇文虚中以为自己既然担任行军参谋,就要尽职尽责,他经过一番思考,连夜写出了一篇《论收复燕山之利害》的文章,第二天一早就交给童贯。
他在文章中写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