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冬夜里的绿皮火车(1/2)
() 爱情,当然不是生活的全部。
到了大四,赵大生除了要解决眼前的面包,而且也要开始思考未来的面包了。
赵大生所在的高校,实属末流。
所学的化工专业,乍看是工科,其实又设有很多师范课程,属于的是师范xìng质——要不然,学校也不会每个月发那五十块钱的饭菜票,那其实是那个年代的师范生补贴。
学校倒是一片好心,以为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赢面。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出来以后,既可以去企业,也可以去学校。可学校的如意算盘,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事实上,这所末流高校这样的做法,到头来倒是将很多专业弄成了“四不像”。
在一次毕业座谈时,班上有学生就对班主任直言不讳地说出了他求职的困惑,他说:“我去应聘化工企业时,人家说我是师范生,不适合;那我就去应聘老师,可人家一看,又说我学的是化工,不好做老师。”
班上不止一个同学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大家都颇有微词。
不过,说归说,人家用人单位左右不是,说穿了,还是不满意应征者其人。
赵大生那时已经找到工作,当着同学们的面,他没好意思这么说,但他心里始终这么认为:“借口都是表象,用人单位想不想用其本人,才是问题的根本。”
例如赵大生被人家确定录用时,曾经问过人家:“我的学校不算好的。”
谁知人家很不以为然:“我们不看重学校,只看重人。”
人的话啊,就这样。
同样一件事,舌头翻转到这边,说的是这样的话;舌头翻转到那边,说的是那样的话。
当然,赵大生在毕业座谈上能如此超脱,那是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认为还满意的工作。
其实,在没和那家用人单位确定工作意向之前,赵大生心里也是恐惧而且迷茫的。
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年间,虽然改革已经启动,社会上已经开始出现自主择业的人才市场,但大学生毕业,国家包工作分配的政策也同时还存在。
赵大生的学长,百分之九十五都是通过国家分配才将工作落实的。赵大生班上的同学,后来的结局也大抵如此。
他们中大部分都回家做了老师。
赵大生家无权无势,若是等着国家分配,那赵大生只有乖乖回家,到他老家那大山深处,做一个乡村教师。
这种结果,不是赵大生要的。
一,赵大生不想回老家。
二,赵大生不想做老师,尤其是乡村教师。
要说不想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字,穷。
老家,穷!
乡村教师,穷!
赵大生是穷怕了的,他不想自己一辈子都生活在穷困之中。
所以,赵大生很向往沿海城市。
唯有那里,是当今中国的富庶之地。
那时的赵大生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但他极肯定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但赵大生的学校只是西山省的一所地方高校,要是靠国家分配——其实当然是地方zhèng fǔ分配——说句不好听的话,就算是河水倒流了,公鸡下蛋了,他赵大生也分配不到沿海城市去的。
唯一的办法,那就是自己找。
当时班上有此想法的,不止赵大生一人。
所以,大四上学期过了一半,大家工厂实习回来后,就忙于制作简历,开始尝试四处找工作了。
既然要到外面找工作,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是需要的。
如今的大学,过英语四级,已根本不值一提。
但在那时,这玩意儿,还算是一个可以拿得出的优势。
赵大生并非不知道这玩意儿的重要xìng,所以在大三上、下两个学期,他都尝试去考过,可两次考下来,第一次差了一分,第二次差了两分……照此态势下去,第三次难不成要差三分?
不过,眼见已是大四,赵大生已经没有心情,也没时间再去考了。
如此一来,四级这玩意,赵大生他愣是没考过。
说良心话,赵大生英语在班上不算太差。
怪只怪,赵大生所在的班级,甚至可以说整个学校,学习氛围实在太不给力。
就以赵大生所在班级为例,全班四十个同学,到了大四,过四级的也就六、七人,过六级的更少,整个班级也就只有苏嘉禾和李可两人。
赵大生是立志要走出去的人,他可不能被这瞎玩意给自己弄残了。
赵大生便找苏嘉禾借英语四级证书的原件。
“是要六级,还是要四级?”苏嘉禾那时刚拿到六级的证书。
“四级就可以了。”赵大生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