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47——48回)(1/2)
() 第四十七回
化缘道中施善事商量岗上教种茶
送走麻子阿义和阿照后,布袋和尚与蒋摩诃在瀑布观音院住下来。没过几天,天气突然转冷,雪霰从空中飘下。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布袋和尚与蒋摩诃从通常禅师的禅房里出来,三人朝大雄宝殿走去。通常禅师对布袋和尚道:“师兄,今rì讲那方面佛经?”
“经上有的,民间已有;民间有的,佛经上或许还没有。贫僧今rì不授佛法了,与蒋居士一起到东岙村化缘。”
“天这么冷,师兄如何经受得了,不如回禅房,生些炭火暖暖身子,待天气好转,上山不迟。”
“师弟有所不知,贫僧正替岳林寺师父眈愁。他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如何御寒?我需赶紧化缘一些木炭回寺,给他烤火取暖,不冻坏身骨。”
通常禅师听了布袋和尚说的话,深感自己不如对方想的那么深细,那么贴近佛理,更没有他那样处处想着他人。于是,赞叹道:“师兄,你时时替佛行道,师弟远远不及。既如此,早去早回。如此寒冷天气上山,恐有不便,师弟派几名小弥陀与你一起前往。你道如何?”
“不必了,不需他们受饿挨冻?你回寺里给僧人与香客讲经吧。”边说边与通常禅师挥手作别。
布袋和尚和蒋摩诃走在山间小道上,山风吹得壑谷呼呼作响,丛林在风雪中摇摆,万竹在冰封里垂首,唯山谷岩石坚壁屹立,抗御严寒。布袋和尚快步如飞,走在他后边的蒋摩诃不慎滑了一跤。摔倒在地,布袋和尚连忙转身将他扶起,手中的禅杖递给蒋摩诃,大笑道:“接住拐杖,它可顶条腿呢!蒋摩诃将禅杖捏在手里,跟着布袋和尚往山上攀登,尽管道路险峻,但他一点也不觉得累。两人穿过一块旱地,蒋摩诃用禅杖挑起黑乎乎的烂泥,对布袋和尚道:
“师父,你看这泥土如此膏腴,弟子以为,此处种水稻能收到谷子。”
“说得对呀,这些坡地,一直荒芜,它长年累月受山风吹佛,树叶枯烂,雨打rì晒,收天地之灵气,吸大地之营养,岂能不肥?种上作物,自然开花,结出硕果来。尤其种山果、蔬菜、花卉等更合适。”说罢,突然想起一件事,停住脚步,对蒋摩诃笑道:
“有件事,一直未曾跟人提起。上次,我去杭州灵隐寺,看望师兄,他给我泡了一杯茶水,我喝了几口,其味甚好。问师兄茶叶来自何方?他说源于四川峨眉山,长于括苍山,采自天目山。我问他能否栽培?他说可以。但要到峨眉山、括苍山、天台山、天目山等地走访种植方法。因此,我曾云游各地,带来不少茶苗。”说后,从布袋里取出几把,在蒋摩诃面前摆弄道:
“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你知道如何种吗?”
蒋居士摇头道:“当年在明州府上,弟子曾喝过茶水,但不懂得栽种。”
两人边说边朝山顶主峰走去,翻了一个岗头,忽然看见丛林中一男一女埋头砍柴。雾霭缠绕着他们身子,雪霰在他们头顶飘落,他俩全然不顾。布袋和尚见男的手举锋利锃亮柴刀,头戴兔皮小帽,身穿破旧衣衫,脚上套着白粗布长袜,袜子露出脚指,草鞋已经破旧,青灰sè的脸上那双眼睛有神地转动。看上去,那女的更加凄惨,上身穿破旧夹袄,两肩膀有几个补了又补的布钉,一块破布片在她的前胸Ru房上晃动,风一吹就能看见白白的肌肉。她蓬头垢面,冻得全身发抖,不停砍柴取暖。布袋和尚看见后,十分怜悯。他走到那个男的跟前笑道:“施主,天这么冷,还出来砍柴,家里没柴烧吗?”
对方抬起头,双眼盯着布袋和尚,觉得熟悉。见他身穿百纳旧袈裟,光着脑袋,背着禅杖和布袋,脚上穿着长袜和草鞋,脸上咧着嘴巴,冷笑道:“家里柴是有的,没有下锅的米,砍些树木和青柴放着,待天晴进窖烧炭。师父,你穿得也单薄,不觉得冷吗?”
“冷,冷哉,不冷也!”
“师父,别往山上去了,上面更冷,会冻死你的。要不要到我的炭窖里歇会,取下暖?”
“你是烧炭的?家有木炭吗?”
“有。要吗?”
“贫僧今rì特来化缘木炭。”
“多少?”
“不多,三百来斤吧。”
“挑到哪里?”
“奉化岳林寺。”
“什么时候要?”
“越快越好。”
男的看了身边女人一眼道:“我在瀑布观音院见过师父,我还听你念经讲佛,僧人都喊你是活佛。是吗?”
“我不是活佛,我是一个和尚。施主,你再说我活佛,折刹贫僧哉!”
“小民不敢。请问,木炭挑三担。你要付给我工钿,让我换几升米糊口。”
“你们如此辛苦,当然付你一点银子。”
“师父,你俩不来,我今天也要下山卖柴。到溪口市面上换些粹银。家中快断炊了。”
“卖柴烧炭这么苦,不好想法子干些别的活吗?”蒋摩诃插话。
“看你说的,咱山里人,在山吃山,不卖柴烧炭,还有什么活干?不干活,活活饿死吗?”
布袋和尚笑道:“巧活有呀,看你干不干?”
“山里人,干的尽是力气活,有什么巧活,师父说给我听听。”
布袋和尚又笑道:“你马上把村里人都给我找来,我教你们干一种从来没干过的活计,保你们能换到大米,赚好多好多银子。”
“如果师父能保证咱山里人有大米下锅,有银子赚。我们世世代代给你烧高香,叩响头。”说着朝村边走,他走了一段路,回头喊:
“木炭挑到寺里交给谁?”
“不管给谁,说我布袋和尚化缘的,谁都会收。”
不一会,村口小路上涌来大批人,大人小孩挤在一起。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他们顾不得天冷地冻,走到山坡上,紧紧围住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从袋里取出茶苗,站在山坡上向人们讲解种植茶树的方法。有些人还没听清,当即骂开了:“这秃子,无事找事。走吧,他是故意作弄咱们的,别听他的鬼话!”
果然,不少人拔腿就走,原来热闹的场面当即冷落下来。但那个砍柴男人急急忙忙派人送走木炭,自己跑回来听布袋和尚讲解。并对布袋和尚央求道:“师父,你栽给咱们看看。”
布袋和尚表演了一下后,站在山坡上对人们道:“你们要种活它,种下后,要刨地锄草,天气干旱,要浇点水;chūn天采茶叶,把嫩叶放在锅里烤烘,烤干后。可以饮用,或挑到市上换银子和大米等食用品。”
夫妻俩听布袋和尚这么一说,心里有了底。当下,提着锄头开垦大片山地,还划出原先种菜的一块好地,请求布袋和尚帮他一起种。布袋和尚和蒋摩诃帮助种了一块地,把所有茶苗送给他,要他夫妻俩不再砍柴,专心种茶。
村里有二十多户村民跟着种了一些茶树,他们按布袋和尚传授的方法,进行栽培,形成了一片茶山。
经过布袋和尚点化的茶地,每株茶苗都成活,发出绿油油的嫩芽。第二年chūn天,这对砍柴的夫妇不再砍柴烧炭,他们采了不少茶叶,经过烘、烤、包装,挑到溪口和宁波街上出售,换回银子,买回大米、布匹、食油等。。村里种了茶树的农户同样获益不少。从此,各家各户都开始学种茶,山坡上到处是茶树。甚至屋前屋后,地头田角和溪沟旁边都种起茶树。开始骂布袋和尚的那些农人,他们站在别人的茶园旁边观望,面对嫩绿的茶叶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和大米,悔之晚矣!
第三年chūn天,布袋和尚从外地化缘回来路过东岙,看见满山遍野尽是绿sèchūn茶,商量岗成了绿茶基地,无处不是青碧油绿。他看后,无比欣喜。他站在首次教村民种茶的地方,回想往事,嘻嘻哈哈地唱起自编自谱的小调:
“荣华富贵未许求,何人乘鹤到仙都?
坐等福禄太痴呆,不如苦功汗水流;
能自得时还自乐,虚空深处是无忧;
劝君懂得循环理,皆大欢喜信弥陀。”
溪口东岙的山民们都知道雪窦寺有个布袋和尚,也是人间活佛。消息很快传开,纷纷前来拜访。许多地方的山民们赶到雪窦寺,向布袋和尚讨教山地种茶方法,弄得他无法禅坐念经。他想了个办法,当即离开雪窦寺,连最忠厚的弟子蒋摩诃都没告诉,悄悄地离开,布袋和尚一下子在雪窦寺失踪,的人影。许多香客赶到寺院,扑了空。他们仍不死心,一定要找到这个活佛。他们在雪窦寺没找到布袋和尚,不顾山高路陡,前往东岙村寻找。结果,仍没见他的人影,便向那些懂得种茶的山民学习。没多久,奉化各地都有了茶山。尤其是雪窦山中峰、跸驻西药岙、六诏、莼湖白岩山、大岩坪等地,很快发展起来。周边县里山民也纷纷前来奉化取经。没多久,布袋和尚传授的种茶方法传遍了全国各地。如今,溪口“武岭茶”和裘村“蟠龙茶”,据说都是从布袋和尚点化后的茶树上采制的。
第四十八回
至斑竹插枝种笋过三石笑指青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