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忠于我心,信求我道(1/2)
第二十章忠于我心,信求我道
刘信与白学兵在走廊里正聊到那刘姥姥逛大观园的趣事,二人不禁哈哈大笑。欢笑一番后,白学兵脸sè一正,对刘信道:“我们这次chūn游,在石城的时候,你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感触颇深。这次在大佛寺,你又是一波三折,令人不解。我虽然不知道你有什么事发生,但想必你定有所得,能否向你讨教讨教?”
刘信思索一番,说道:“兄弟之间,谈不上讨教不讨教的。我也正有所悟,想和你说教说教。不知学兵你还记得道经首篇是如何说的吗?”
白学兵自从买下那本《道德经》后,兴趣也是极大的。加让五人又经常探讨交流,早已熟记在心,对刘信诵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刘信听完说道,“此篇是德经的开篇,我称此篇为‘德之篇’,此篇的前一句我们在来时的车上已有所得,如果再加上下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说的意思就是:‘上德之人,自身溶于大德,大德无形,看似无德,实为大德,故无需去修饰。下德之人自身德行不足,身处大德之外,或多或少都有些德行,需要不断的去修饰自身德之不足,故其可有所为’。”
说到这儿,刘信停顿了一下,继续道:“至于后面所说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说的意思就直白多了。”
白学兵接着说:“是啊!‘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说的是仁者无敌,‘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说的跟义不容辞差不多吧。只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说的意思好懂,可不好接受!”
二人正说着,不知何时,张语然和李玉儿,也来到了这走廊,听他们议论,便也坐下,加入了进来。
“这‘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说的是具有大礼节的人做事,没有人会响应。都会甩手把那所谓的礼扔到一边,无人理睬!’这可与我们通常所熟知的‘礼尚往来’、无理搅三分’之类的话正好矛盾啊?”
“对---对---对!还有礼仪天下,说不通啊?”李玉儿插嘴也说道。
白学兵扑哧一声,乐了,说道:“是母仪天下而非礼仪天下吧。”
张语然瞪了白学兵一眼,“少捣乱,要学会领会jīng神@”
刘信想了想说道:“意思没错,说的确是人们觉得礼没什么用处,随手抛出。不过这儿讲的‘为”是指做事情,指治世,而不是你们所说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世’之理。”
“这么说的话,那就通了,”三人皆点头称是。
李玉儿接下来说道;“后面说的是,人失去了‘道’之后,只留下的‘德’;失去了‘德’之后留下‘仁’,失‘仁’后留‘义’;失‘义’后,留‘礼’。有‘礼’的人重礼节而轻忠信,由此导致混乱或战乱。
张语然和白学兵也点头同意。
刘信则说道:“这是将人分为了道人、德人、仁人、义人、礼人六类。其中道人最高,礼人最次,德人、仁人、义人当属平常人。重礼节的人是最不可取的人,看中表象、虚无的礼,儿轻视人与人之间的忠与信,致使人失去立身之本,相互猜疑而导致混乱。甚至战争!所以说那些看中上下尊卑,讲究等级观念的重礼的人多事统治别人的人。比如说这大观园的主人,即使当初风光无限,不也因不忠,不信而随时光消失于漫漫长河中了吗!”
三人连连点头,对刘信是大为叹服。
最后又说道,“上述的即道所折shè出的光华,也是人们祸乱的根源。最后建议人们要追求做厚而实的有道之人,莫要做薄而华的有礼之人。”
“你们愿做哪类人呢?忠信之人?还是有礼之人?”刘信看着三人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