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扒烧猪头(1/2)
第五十三章扒烧猪头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猪头诗》
高泽才没那闲情逸致呢,美食在前,不吃,对得起谁啊?他嘿嘿一笑,往凳子上一站,拿起筷子,先夹了一块放在了外婆华素英面前的小碗里,还说了句:“外婆最辛苦了,做了一桌子的菜给我们吃,我们应该先让外婆吃!”
接着也没看外婆和众人的反应,又夹了一块放在了林振青的碗里,说:“外公也是劳苦功高,第二个吃,外公,吃啊!”
第三块自然是夹给了林佩学,然后又顺手给林佩云夹了一块,随后又笑嘻嘻的对着其他人说:“大人都吃了,下面就轮到我们小孩了,吃吧,这可是美食啊,扒烧整猪头,吃完了,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听!”
“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乃是这个菜的特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要烧的好,全在一个细字。
一边吃,华素英还给大家讲了这个猪头的做法,高泽心想,原来要这么麻烦啊,光这猪头4、5道的处理就够复杂的,还要炖上6个小时,看来外婆做这道菜,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啊!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可那庙主面无惧色,又过了一会儿,才从厨房里端出一盘冒着热气的蒸猪头,还为此赋了一首诗:
高泽抹了抹嘴边的油腻,兑现了刚才的承诺,给大家讲了一个“整猪头”这道菜来历的故事,说起来还要追溯到宋代苏轼《仇池笔记》中的记载。
做的时候是把整个猪头去骨,放在滚水里烫,捞出来放在冷水里泡,刮掉猪皮上的碎毛屑及污垢。如此这般,一共要重复4、5次,彻底去掉猪头的腥臊味,而后才可以正式烹饪。
西游记的原型玄奘法师更是他学习的楷模,对于玄奘,《西游记》中动辄遇事啼哭的懦弱和尚简直是一种侮辱。
锅中置一块蒲垫,把猪头皮肉加绍兴酒、酱油、冰,不加一滴水,放在蒲垫上小火炖6小时,至酥烂,连蒲垫一起铲起,倒扣盘中,仍是一个完整的猪头形状,用青菜及小馒头围边。
玉门关外为莫贺延碛,八百多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寒风如刀”。孤身一人的玄奘只有靠白骨和驼粪当路标。在仅有的清水打翻后,他滴水未进,仍然坚持前行了四夜五天,誓不东归。
虽然一心求仕,但李白并不屑于走平常路,而希望被慧眼识英举荐入仕,加入了浩荡的漫游队伍。
这会儿也没什么事,要不赶紧去一趟赵大爷家,看看他家里到底有什么好东西,特别是那些古籍善本,可别糟塌了。
因为长期在外,他练成了一身超凡的本领。他上黄山之时,途遇大雪,陡崖结冰,就以铁杖在冰上凿坑攀登。上武夷山大王峰时,千仞绝壁没有下山之路,他就用手抓住悬着的荆棘,“乱坠而下”。
所幸,玄奘昏迷醒来后在不远处发现水草,得以脱离险境。之后,玄奘以超人毅力翻越雪山,经过今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地,抵达印度那烂陀寺,留下了壮游取经的“神话”。
他游历过荆楚、吴越、三峡、齐鲁、嵩岳、京都等地,遍行大半个中国,沿途留诗无数。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才情、豪侠的气概,李白征服了一个时代的诗人,被称为“谪仙人”。
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滇省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吃完了饭,安排好高泽的住宿,又拉住高泽交待了不少的东西,林佩云就骑车回去了,高泽望着妈妈越骑越远的身影,心里自然生出了些许的不舍,毕竟是第一次离开妈妈的翅膀。
高泽早已在书本上见识了古人的非凡抱负、奔放才情、豪侠气概,更有坚毅不屈、意志坚定的高尚品格,现在自己只是暂时离开父母的怀抱而已,算得了什么呢?
猪头酥烂脱骨,浓香醇厚,因为有一大桌子的人,这肉又肥而不腻,大家就尽兴发散了一回豪爽之气,大快朵颐起来,很快,就剩下一只猪鼻子也进了林振青的碗里,真的不愧有“食之越年,尚齿颊留香”之美誉。
他更敬慕全能“游圣”徐霞客,生于明朝万历十四年的徐霞客,苏省江*阴人,名弘祖,字振之,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旅行大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