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火红饕餮(1/2)
第三十七章火红饕餮
漆已十人谏,加雕应若何。增华惊后世,信鲜挽回波。
映祥曦暖,叶承瑞露多。细针镌永乐,谁与护而呵。
——《题永乐漆盒》——清乾隆
很快的邵家的饭菜就做好了,那只大母鸡居然做了一道高泽没有吃过的淮*安油鸡。
高泽读过李白的一首《淮*阴书怀寄王宋城》:“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
这首诗中的“烹黄鸡”说的就是淮扬地区盛产的“三黄鸡”,即黄嘴、黄腿、黄爪的草鸡为原料烹制而成的。
如今的淮*安油鸡选用当年的皮质油黄的新鸡加工烹制,具有鸡皮嫩黄欲滴,油光透亮,质地细嫩,鲜香肥美的特色。
还有一道豆腐做的平桥豆腐,这个平桥豆腐可是大名鼎鼎的,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呢。说起平桥豆腐这菜的来历,还与乾隆南巡有关。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高泽小心翼翼的接了过来,按照爷爷的说法,在接古玩的时候,应该是一个人把东西平稳的放在桌子上,另一个才好上手察看的,邵伯伯直接就塞到了他怀里,吓了他一跳。
当时有位名叫林百万的大财主,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是讨好皇上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依仗自己拥有百万家产,令人在淮安至平桥镇四十多里的路上,张灯结彩,铺设罗缎,硬是把皇上接到了家里。
剔红,好漂亮好精致的剔红呀!高泽放下已经到手的大白兔奶,又显得很不放心的看了两眼,才又把目光重新投向了旅行包里的东西上,对邵如阶说:“邵伯伯,那个包里的红红的东西是什么呀?我能看看吗?”
豆腐片洁白细嫩,辅以鸡汁海鲜,味美汤浓,深受食者喜爱。
更准确的讲是元末明初人,祖籍浙省嘉兴西塘人,擅雕漆,长于剔红、戗金银等工艺。
接驾以后,鲜美可口的平桥豆腐便不胫而走,从此誉满江淮,成为淮扬菜系里的传统名菜。
形制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樽等,以盘、盒居多。
这两段记载无疑证明唐代已有雕漆并论及其基本特征,唯至今未见实物。
邵如阶见高泽吃完了饭,放下手中的饭碗,进屋内拿了个旅行包出来,拉开拉链,从里面拿出一大包的大白兔奶,从里面取出了两个小包装的给了高泽,让他拿回家吃去。
皇上品尝后,连连称好,便问:这是什么菜?
豆腐鲜嫩油润,汤汁醇厚,油封汤面,入口滚烫。
它既是元代雕漆的精品,又代表了当时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高泽的口水又不由自主的往下掉了,好在邵伯伯善解人意似的招呼吃饭。
许多人在品尝完这道历史名菜后,对其滋味之鲜美,均赞不绝口。
油鸡是冷却后捞出来改刀装盘,浇上原卤而成的,味道咸鲜,色泽金黄光亮,鲜香肥美,风味浓郁,吃了几块,高泽的舌头都要不属于自己了。
元代雕漆在唐宋雕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元代雕漆共有剔红、剔黑和剔犀3个品种,其中以剔红为最多。
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
平桥豆腐以刀工精细称著,豆腐浸煮后过凉,切成菱形小薄片,就像瓜子一般,切得越薄,越显出功夫,同时也越入味。
后杨明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
“张成造”!这三个字还是让高泽心神一振,要知道张成可是元代雕漆大家。
邵如阶也没在意,从包里拿出了那个红色的盘子,直接递给了高泽,毫不在乎的样子。
盘背边雕刻阴文香草纹,线条峻深而圆转自如,内髹黄褐色漆。近足处有“张成造”三字针划细款。
林百万答道:“草鱼脑烩豆腐,家常便菜。”
邵家的大柱和二柱两小子也跟高泽一个德性,没出息的扶着墙,慢慢腾腾的往屋外挪。
林百万是个很有心计的财主,早在接驾之前,他就派人探听到皇上的饮食口味,所以他命家厨用鲫鱼脑子加老母鸡原汁烩当地的特色豆腐款待乾隆。乾隆虽然尝遍山珍海味,可是他何曾品味过如此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呢?
平桥是隶属淮*安的一座古镇,濒临京杭大运河的东岸,古色古香的街道,加上淳朴敦厚的乡风民俗,使这里很自然地成为了富有情趣、令人向往的地方。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