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天运大少 > 第十九章 运河记忆

第十九章 运河记忆(1/2)

目录
好书推荐: 旭日神功 九夜神途 龙战春秋 神宿 守卫爱情 雪月 窃天 邪性鬼夫,太生猛! 灭天神卷 绝代警察

第十九章运河记忆

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

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

《宿氾*水》——唐储嗣宗

第二天一大早,带着对外婆家的美食的向往,高泽和爸爸妈妈骑着自行车一路向外婆家而去。他们先到镇上,买了一些点心和麦乳精、芝麻糊、豆奶粉之类的补品,还有几样高怀远从省城带回来的特产,一起送给外公外婆尽孝心。高泽坐在爸爸的凤凰自行车的前杠上,林佩云坐在后座,一家人说说笑笑,沿着紧挨运河东岸的公路一路往南骑行,一边骑车高怀远还一边跟高泽讲述这一路的人文历史、风光美景,也算是弥补难得回家教育儿子的缺憾,也好让儿子长长见识,多学得知识。

出了南窑镇,高怀远就问高泽了:“小泽啊,你知不知道,咱们这个镇子为什么叫南窑啊?”“我知道,我知道啊,那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一个很大的砖窑,因为在县城以南所以叫南窑,这里生产砖瓦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所产的砖瓦质地优良、坚固耐用,素有‘南窑砖头北窑瓦’的美誉。对不对啊,爸爸?对了,对了,我还别人说什么顺口溜:流(这里应该是四声,形容水流比较急)水河里拔桩——拦腰(南窑)。”高泽随口说来,一点也没停顿,到是让高怀远吃惊不小,原来儿子知道的还挺多啊,看来两位老爷子下了不少苦功啊!原本他还以为儿子这么小,不可能知道太多的东西,等儿子有什么不知道了,他就给他绘声绘色的讲一讲,也好显得他这个做爸爸也是有点学问的。

很快,就骑到了槐楼湾,槐楼湾有个渡口跟河西相通。高怀远看高泽一路都盯着运河里南来北往的船队,两只手紧紧的抓着自行车的笼头,一句话也没有,就又起了考他的心思,就问道:“小泽,你说说这槐楼湾的情况我听听。”“哦,哦,槐楼湾啊,我也知道。”正专心致志的看运河壮观船队的高泽听高怀远问起来,连忙答道:“这槐楼湾在古代就建有槐楼镇,还有槐角楼,也名叫怀阙楼,唐德宗还曾经来视察过呢,诗人陶应弼还写了雪楼诗称赞呢!”“这首雪楼诗你记得吗,背背看。”高怀远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了,高泽也没含糊,直接就背了出来:“雪楼当月动清寒,渭水梁山鸟外看。闻说德宗曾到此,题诗不敢倚栏干。”“好,好一个题诗不敢倚栏干,不错,不错,你再说说,还有什么呀?”高怀远的心情益发的好了,继续鼓励儿子往下说,高泽倒也挺配合,把肚子里的货往外倒:“明代的县志就记载了陶应弼的这首诗,并把‘雪楼高寒’列为‘十景’之一,朝廷管河工部于此设槐楼巡检司。明代左都御史刘宗周舟过槐角楼时也写过著名的《淮南赋》,明代本县的诗人叫吴敏道的也写过《登怀阙楼》:‘天地平成奏禹功,丹甍绣木丽晴空。诗人错认梅阁,野老争传瓠子宫。万里长风来蓟北,四更初日出天东。丰碑尚卧层檐下,太史文章亦自雄’。”

“嗯,嗯,好啊,太好了,儿子前面就是刘堡了,你再说说这刘堡,也让你妈妈听听。”高怀远对儿子是十分的满意,当然希望他知道的越多越好,高泽也没让他失望,张口就来:“从槐楼湾往南五里就是刘堡了,过去也叫刘家堡,历史也很古老了,当初为刘姓聚居之地,因为地势比较高,故名为刘家堡。宋代曾在此设驿站,名刘家报蓬。明嘉靖时顺天府尹、户部尚书王轧罢官后侨居槐楼镇,于刘堡建有住宅,因日久年深,王尚书的故居现今已经找不到了。”

林佩云坐在后座,两手扶着丈夫的腰,一直安静的坐着,听着丈夫和儿子说话,他知道儿子在书中所下的功夫,家里爷爷的藏书、火星庙里王五爷的藏书都是他知识的源泉,有时在别人家看到没看过的书,他总是要想办法借过来看,凭借他过目不忘的本领,书中的那些“颜如玉”“黄金屋”自然是成了他的“囊中之物<font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font-size:0;overflow:hidden;width:20px;“>看书):”。网免费</font>“了。这时她有点心疼起儿子了,刚才滔滔不绝的说了一大堆,连口水也没喝呢,连忙对高怀远说道:“怀远,骑你的车子,让小泽歇会,这都到小瓦甸了,也快到了。”高泽却没有歇着的意思,也没理会妈妈的关心,只管在爸爸面前显摆他肚子里的货:“小瓦甸到了,大瓦甸也不远了,俗话说:‘桌子不平——瓦垫(瓦甸)’嘛!明万历《宝*应*县志》载曰:瓦店在县治南30里,原来叫瓦店或者瓦淀,清雍正《扬*州志》才称瓦店为瓦甸,传说在隋朝末年,大将裴元庆曾率领瓦岗寨部分义军驻防在瓦甸地区。亲王李世民登基以后,敕封此地为瓦甸。晚清时期还出过一名出色的武举人华晓云呢,他的孙子华克之也是一位非凡的革*命英雄。”高泽还是很快的说出了瓦甸的历史和典故,高怀远好像为了显示的渊博,也为了不在儿子和老婆面前丢面子,补充着说:“传说肯定是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瓦岗军多渔人猎手,英勇善战,曾多次击败隋军的主力,困扰洛阳。大唐奠基以后,对曾经驻防过瓦岗军的瓦甸进行敕封,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你们看啊,瓦甸就在烟波浩淼的氾光湖畔,在开凿运河以前,与五里埠、华家滩连成一片,滩塗面大,水草丰茂,禽兽出没,这正是渔人猎手用武的理想之地。唐王朝建立以后,化干戈为玉帛,一些瓦岗军就地转业退伍,将手中的武器转化为生产工具,捕鱼狩猎,开荒种地,重新过上和平劳动的生活。以致由唐宋而元明清,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生生不息。瓦甸的这个‘瓦’字,是不是瓦岗军的‘瓦’,原来的瓦店是不是因为瓦岗军而得名,就不得而知了。”

瓦甸是否驻防过瓦岗军,是否被唐王李世民敕封过,以及在今天的瓦甸人中,是否还有当年瓦岗军人的后裔,这都要有待于历史学家和人类社会学家的考证。但是瓦甸确实有些人具有瓦岗军人的那种豪爽强悍的气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快淋漓。过去,他们在生产劳动中,除了使用镰刀、锄头、犁耙以外,还善于使用一种名叫“大舞刀”的砍柴刀收割茭草。刀长不过3尺,宽不过4寸,柄长1丈,呈“7”字型,为县内外其他地方所罕见。狩猎用线枪、抬枪。线枪轻便灵活,抬枪杀伤力强。渔具有滩网、板网、快网、兜网、桃丝网、风流子、泥网、连杆网、捣网、挂网、鱼簖、鱼罾以及大罟网、银鱼网、丝网、摇网、篮、鸡笼罩、鱼罩、丫子、拉索、钩、卡、飞叉等多种。其中网、钩、罾、簖、罩、钓车、鸣榔、叉、罱、裹丛、团罛(gu)、帆罛、旋网等都是从唐宋时期沿袭而来的。而“大舞刀”,飞叉、台枪等物,酷似古代的几种兵器。女人生儿育女,忙于种地喂猪,编织摺席。碾苇用的石磙子比起农用的石磙子瘦而长,亦可用于练武强身。时至今日,一些男人练武时,还在沿袭他们祖先的老把式,玩石锁,举石担,包括那碾柴用的石磙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我真的不想当舔狗了 神鳞记:碧落黄泉之行 同穿:速通诸天从打爆大筒木开始 全职法师:召唤魅魔,锁情穆宁雪 人在箱庭,从落地成神开始 超级财阀,从差点失业开始 重生后再也不当破碎的他 文明试炼:从华夏永昌开始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霍格沃茨:别叫我制杖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