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信用社的出路(1/2)
回家的路上,丁晨涛的心情有些复杂,都是因为刚才那一句‘生rì快乐’的影响。回想起前世里,每次给孙睿过生rì的温馨一幕幕,丁晨涛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好在这一世,他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那些曾经的遗憾,终于可以得到弥补。为此,丁晨涛已经做好了努力和奋斗的准备。
回到家中,小妹搬着小板凳正坐在门前晒太阳。丁母从家后面的地里回来,洗洗手给儿子热饭。看着儿子的情绪不错,丁母满怀期待地道:“小涛,考得怎么样?”丁晨涛拿出成绩单交给小妹道:“小妹,给妈念念。”
小妹用那稚嫩的童音一字一顿地道:“数学150分,英语150分,……,总分592分,年级名次:1。”丁母听到这第一名,脸上早已笑开了花,却不防小妹继续问道:“妈,年级名次,1是什么意思啊?”
丁母摸了摸小妹的脸蛋道:“就是说你哥哥得了年级第一!小涛,你等着,妈这就给你卧两个荷包蛋去。”
晚上丁父回来,得知了儿子的成绩,又是一阵欢天喜地。高兴之余,他也滔滔不绝地跟儿子讲起工地上一些事情。丁父现在是刚开始包一些小的工程,原本很多的猫腻这算是头一回遇到,着实伤了不少脑筋。丁晨涛认真听着,时不时地提出一点意见,
其实丁晨涛出的主意无非是前世听父亲说的那些包工、点工之流的分配形式。身为一个合格的包工头,只要能够把握好工作量,并根据民工的技能熟练程度进行工作量的分配和激励,基本上就能稳cāo胜券。至于很多做到最后一算账,却亏本的包工头,要么是接活的时候工作量估计有误,被人压了价钱;要么是做的过程中,调配不合理,监督不足,让民工偷懒钻了空子。
这些都是前世父亲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如今拿到93年底来说,对丁父来说不仅新奇,而且有效。
村里的信用社经过几rì来的业务高峰,如今开始回落,温小曼也正式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用这笔钱创造效益上来。如今国家对信用社资金的管理和条例不明确的地方太多,丁晨涛的想法是,在保证村里农业贷款需求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尤其对于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信用社的富余资金更加必须利用起来,否则明年年底盘地的话,保管有赔无赚。
丁晨涛心里带着一个成熟的想法找到信用社,温小曼正在看着一份业内的资料。这是县联社刚刚发到各村信用社的一份内参,秘密倒说不上,只不过一般人看不到。温小曼看着这份资料,脸sè越来越难看。题目是《关于各村信用社自主发展、主动创新的条令要求》。
条令中首先就全国上万个乡村信用社的财务状况做了简要的归纳总结,温小曼看到上面的数字,禁不住心中一阵肉疼。条令中写到,截至一九九三年底,全国一万五千多个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率竟高达百分之四十五。扣除通货膨胀率在内,全国达到盈利的信用社竟然不足百分之十。
这是一个何其残酷的数字,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一,盈利的那些百分之十的信用社都分在经济发达地区,没准都不够。更何况素云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丁晨涛的确说过不必担心这些,可如今看着这残酷直白的数字,温小曼依然忍不住脸sè煞白,就连丁晨涛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她都没有发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