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再见魏源(下)(2/2)
“回皇上话,彼时微臣官职卑微,不能上折直达天听,所以不曾谏言。不过当时亦有朝中重臣明悉此理。据臣所知,大学士王鼎就曾就此事展开廷辩,只是最终不了了之。”
“王鼎乃是皇考倚重之重臣,位列大学士之首,难道他的话都不管用?”
“恕微臣直言,那些仰食河工的大小官吏,大多惧怕黄河北徙断了他们的财路。因为若黄河由洛川故道东行,则南河、东河数百冗员,数百万冗费,一朝扫荡。所以历来有关河工之官吏多簧鼓箕张,恐吓挟制,使人们不敢议此事。但凡有敢言河道北徙者,数rì之内便会遭到内外朝臣群起而攻之,彼时王鼎虽位高,但势单力孤,朝中尽是穆彰阿的门生故吏,宣宗皇帝亦担心此法影响漕运使京畿不稳而不愿行此法。”
“原来如此啊。”兆华心道,“道光这个糊涂虫,做事畏首畏尾只想用“保守疗法”,可大清朝已经滥透了,保守疗法管个屁用!”
兆华心里这样想,嘴里却不能这么说,他还得维护这位“皇考”的尊严:“昔rì南粮北输全仰赖运河,皇考从大局着想确实有他的道理。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既然现在漕运已不重要,那么河道北徙也就顺理成章了。
“皇上圣鉴。”魏源躬身说道。
“饶是如此,黄河改道之事关系重大,不可仓促下旨。爱卿回去后立刻写一道折子,说明利害原委,后天早朝朕将召集大人们商议。”
兆华略微想了一下后,又说了句:“记住!奏折中万不可提废止漕运的事情。”
“臣遵旨。”
河工的事情算是有了眉目,兆华突然想起上次谈话时魏源曾提到的几个人。
“爱卿上次和朕提到的几个人,比如陈澧、黄冕,他们现在何处,还可堪大用否?”兆华认真地问道。
“回皇上话,陈澧为江南“汉学双璧”之一,年少有才,曾得阮文达公点拨赏识,只是运气不佳,年过四十而未能登科及第。此人不仅学问了得,而且在民间颇有威望,被历任番禺知府倚为臂膀。”
“那黄冕呢?”兆华依稀知道黄冕曾帮林则徐造过大炮,所以急切地想知道他现在的情况。
“回皇上话,黄冕乃微臣同乡,年不满三十便官至苏州同知兼淮南盐运使,他协助总督陆建瀛改革盐政,在士林中素以‘能吏’著称。广东军兴之时,黄冕曾负责为林文忠公筹划军需,于火炮子药之事颇有研究。后来跟随裕谦守定海,兵败后被革职流放,现已回到湖南家中。
此二人均正值当年,若能得皇上重用实乃朝廷社稷之福。”
“既然爱卿如此推崇此二人,想必一定是有过人之处。朕自当会旨召见,量才而用。当下朝廷正在用人之际,爱卿若遇有贤才可悉数引荐,不必顾忌什么。”
“微臣多谢皇上信任。”
兆华顿了顿,继续问道:“方才爱卿所说“汉学双璧”的另外一人不知谁何许人也?”
这“汉学双璧”的说法是兆华在后世闻所未闻过的,所以出于好奇和为用人着想便出口向魏源打听。
“回皇上话,这“汉学双璧”的另外一人叫汪士铎,是江宁府人氏。和陈澧一样,汪士铎亦是素有才具,而屡试不中之人。”魏源恳切地说道。
“搞了半天汪士铎还有“汉学双璧”的雅号啊!”兆华心中不禁哑然一笑。
汪士铎的大名兆华自然不陌生,作为近代中国的“马尔萨斯”,他看到中国人口问题的尖锐xìng,并提出了一套“非常过分”的主张,比如鼓励遗弃女婴,妇女再嫁者斩首,二十五岁前出嫁者斩首等。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办法绝对是“变态之举”,但在当时情形下却不无可取之处。
魏源退下后,兆华随即传了一道口谕:召陈澧、黄冕和汪士铎进京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