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华夏大同 > 第三十七章 魏源进京(五)

第三十七章 魏源进京(五)(2/2)

目录
好书推荐: 重生之娱乐王朝 六道轮回魂卷 究极领域 重生之吴应熊传奇 笑傲星海 血洗长空 扶得起的阿斗 大唐腹黑录 盗走海洋的人 元始无极转身录

他声情并茂地说道:“英夷国富民强全是仰赖海上贸易之利,所以不惜财力,经营着一支由数百艘战船组成的庞大水师。然而其海外所管辖地区众多,除印度外尚有西海之外数百岛屿,真正能用于和天朝作战的不过十之一二,所以只要皇上能下定决心筹办水师,假以时rì后,在咱们近海海面必可与英夷一争长短。

况且广州距英夷本地有六万余里,距离印度也有一万多里。战时,若能抽出快船数艘专于沿途攻击其辎重船只,则其炮子、火yao必难以补济,而我获胜之成算又增一分。”

看来这魏源还真不是盖的,不仅熟悉英国的国情,甚至连海上袭击舰的战术都设想好了。

“那你说说筹办水师要买多少艘船,多少门炮,花多少钱,需几年方可完成?”兆华虽然知道现在弄海军攻击英国人无异于以卵击石,根本就是扯谈,但还是想听听魏源能有什么惊人之论。

“回皇上话,微臣估算若想从海上击败英夷,至少要有大号三桅兵船五十艘、中号兵船一百艘,火轮船二十艘,外加沿岸炮台,所需花费总要三百万两之数。若款项充足、全力筹办不出三年便可完成。”

三百万两的数目到是差不多,但说三年完成就有点太把自己当回事,又太不把英国皇家海军当回事了。以目前的状况,就是真的扔上三百万两能不能在近海小败英国一场都难说。

因为海军是技术兵种,士兵素质比舰船本身还要重要。

虽说魏源这只是书生论兵,有点不切实际,但兆华还是吃惊于他对“海权”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因为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并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言论。

历史上,魏源在《海国图志》的《筹海篇》中曾提出议守、议战、议款三个方面的“治夷”策略,重点在于议守。关于“议守”,他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发动“义民”百姓的力量打击侵略者。

应该说这些具体的战术并无多少创见,即便全盘采用该败还是败,因为魏源所依据的原始战报有问题。他以那些“伤敌一千,毙敌四百”的清军战报为出发点,所得结论自然是有些想当然。

坦率的说,《海国图志》的成就不在于观点有多么正确,而在于为近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了解西方打开了一扇窗户。(按:以该书核心的《筹海篇》为例,个别论据和观点确有不实和主观臆测之处,但总体思想是正确的和超前的。)

在兆华以往的脑海中,魏源始终是一个传统读书人的形象,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那种遇事不做深究,喜欢臆断猜测的习惯。同时他也具有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优点:敢于正视现实,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也善于学习新知识。

所以当魏源所说的观点从一开始就不断更正《海国图志》一书中的错误,并屡屡有所创见时,兆华听到后自然是满心的惊讶和欢喜。历史上魏源认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只是贸易问题,可如今坚持由禁烟而起;历史上他强调内河决胜的陆战战术,如今则以歼敌于近海为定见;历史上他主张“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可如今却要迎难而上追求制海权,并甘愿“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这些观点的变化到底是因为魏源得到了高人指点呢,还是他在进行实地调研后认真推理所致呢?兆华想不明白,但事到如今兆华对这些已经不感兴趣了,他敢兴趣的是魏源的这一思想正可为自己利用。

于是继续问道:“魏爱卿方才所说无不切中要害,若是能整理成篇让满朝文武斗看看,就更好了。”

“启禀皇上,微臣临行前确实就治夷专门作了一篇《筹夷方略》,微臣方才所说尽在此篇之中,还请皇上过目。”

兆华接过这篇《筹夷方略》简单看了一眼大喜过望。一个巨大的yīn谋就这样诞生了。

目录
新书推荐: 唐功 惊涛落日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