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可爱的文祥(2/2)
作为皇帝,兆华时刻不忘在臣子面前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感,毕竟清代的皇帝是被奉为神一样的存在。任何有违道德的话从皇帝口中说出,都是对皇权威严的损害。
“多谢皇上成全。”
……
看着文祥走出殿外,兆华茫然中若有所失,心道,好容易碰到一个机会却被错过了,要起用文祥难道非要再等下一次的京察?
文祥走后,兆华无论批阅奏折还是思考问题都静不下心来,真有些坐立难安的感觉。
兆华不是曾国藩,不会看相识人,在尚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文官考核制度以及人才选拔标准的情况下,兆华最大的依靠就是那些他所熟悉的人。如今,朝廷改革刚刚起步,正是用人之际,可兆华所能了解的只是历史上有记载的那些人们,几乎是搬着指头都能数清。
他实在是不甘心放弃这次能让文祥名满天下,并得以破格晋升的机会。
“崔顺,你带上两盒点心和朕的这道谕旨,去文祥家看看。再问问太医,病情文祥母亲如何,若无大碍,你可将这道谕旨出示给文祥看,如果病情严重则留下点心回宫即可。还有,你再带上这张五百两的银票交给文祥,就说是朕让他抓药用的。”兆华对着崔公公说道。
崔顺就是崔公公,自打咸丰登基一来,他一直是皇上身边的贴身大太监。崔顺是直隶河间人,他于道光六年进宫,为人聪明谨慎,入宫不到四年就成为咸丰生母孝全皇后身边的红人。那时候孝全皇后总摄六宫,崔顺虽然位置不高,但即便敬事房的大太监见得道一声“崔公公吉祥”。
孝全皇后死后,失去了主子庇护的崔顺地位也一落千丈,虽然后来他依靠资历和为人处世的本事在宫中也算混得不错,但却再也找不回在孝全皇后身边时的那种安全感。
咸丰帝奕詝继位后希望身边有一位办事谨慎、虑事周详的人,在和康太妃商议后,他选中了崔顺,这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曾侍奉过他和他的母亲的老太监。
到此时为止,兆华也和崔顺相处了一个多月,但清朝的太监们自幼入宫,像崔顺这样的“老人”,城府之深绝不逊sè于那些久居官场的政客。所以兆华还是摸不透崔顺的人品和秉xìng。
兆华深深懂得,深宫之中必须有自己靠得住的人,否则遇有大事,将会进退失据,甚至会弄巧成拙。兆华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虽然没有摸清崔顺的人品和秉xìng,但却明显察觉到崔顺办事老到,几乎不会出错,而且绝对的忠心。
兆华已经预见到rì后会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要交给崔顺去办,所以,便决定找机会试试崔顺的人品,看看他是否可堪大用。
机会就这样不期而遇。
兆华让崔顺送点心和银票其实是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如果文祥母亲的病情不重,希望文祥能接下这次“勘验河工”的差事。兆华在手诏上写的一句话是:“朕尝闻孝道始于事亲而终于立身,卿既读书明理,缘何悖于大义?”这句话明显是对文祥的责备,是告诉他男子汉大丈夫当以立身为至孝,只要母亲的病情不是特别危机,就应当以公事为重。
第二层意思是向外界传达一种信号,就是文祥深得圣眷。兆华的考虑是,如果太医诊断文祥母亲的病情堪忧,必须要jīng心照料,那么再让文祥外出公干就是不近人情。这种情况下,文祥rì后的提升也许只能按部就班,由工部推荐和吏部任命。崔公公代表皇上去探望足可显示文祥深得圣眷,那些工部和吏部大员们看在眼里,至于该怎么做心里自然明白。
至于第三层意思自然是要试探崔顺,看看他是否贪财,是否会将那张五百两的银票据为己有。
……
话说崔公公拿着点心、银票和谕旨来到文祥的住处,这是位于běi jīng西城的一座不大的院子。文祥的兄弟姐妹多在盛京,这里只住了文祥一家。文祥有两个孩子,年龄都还不大,一家四口加上老母亲和一名仆人,也不过流口人,这使院子多少显得有些冷清。
崔公公进院后早有跟班太监们进去通报,文祥赶忙出来迎接,崔公公说明来意,文祥先叩谢圣恩接过点心,然后赶紧将崔公公迎进屋里。
此时内医院的刘太医正好还没走,崔公公仔细询问了病情。
“此乃积年风寒落下的病根,虽然症状不轻,但只要用了这个方子,马上就会好起来,rì后慢慢调养定能除去病根。”刘太医对崔公公说道。
崔公公听了这话便心中有了数,在刘太医走后,他伸手从怀中将兆华的谕旨拿出来,直接交给文祥,然后便告辞离去。
却说文祥看完圣旨后,心中甚觉惭愧。再加上御医的诊断让他彻底放心,于是便迅速打点行装,起身前往工部衙门了。
……
再说兆华把崔公公派出去后,开始盘算他的小金库里还有多少钱。
小金库的事情是这样的,在穿越之后的第三天,兆华便命内务府的人到rì升昌票号,兑换了五万两的银票放在手边。这样用起钱来非常方便。
事实上,这些钱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兆华最先是给徐继畲五千两,然后给了曾国藩两万两,如今又给文祥五百两。这真金白眼的赏赐绝对是笼络人心的好办法,尤其对那些廉洁的官员来说。因为在他们眼里钱是很俗的东西,也不屑于挣钱的门道,但有时候一文钱却能难倒英雄汉。如今皇上急人之困,关怀备至,这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信任和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