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阶段性战果(2/2)
话说朝中大臣们看到宗室上奏自愿停俸一年,以和朝廷共度时艰。于是也开始了上奏停俸,京官、地方官几乎各个有权上折的官员都单独或者联名上折。
其中新近由直隶总督改为直隶巡抚的讷尔经额消息特别灵通,在宗室上奏自愿停俸被批准的第二天,就发了一道停俸请愿折。兆华在六月初八(宗室第一次和第二次上奏停俸,兆华都走了走形式没有同意,直到六月初七第三次上奏才同意)看到讷尔经额的那道折子,折子竟然说“大小官员均自愿停俸三年以报皇恩”,兆华看了折子就想发笑,可该鼓励还是要鼓励,于是便在折子上朱批“以国为家,朕心甚慰”八个字。
可接下来,京城各个衙门的“停俸请愿折”都冒了出来,只是京官们显然没有直隶省的官员“报恩心切”,基本是请求停俸一年。这种情况是在兆华预料之内的,也是他希望出现的,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这种让官员自讨腰包的捐款有点摊派xìng质,可谁都不敢不捐,所以只能大家一样多,这样才能保证都没有意见,也不会生出乱子。于是兆华决定按照宗室停俸一年的模式套下来,但具体停多长时间,要有所改动。
第二天早朝,兆华召集军机大臣和各部院尚书,开门见山就把话挑明了:“前番宗室王贝勒们请停俸一年以示为朕分忧,如今直隶省和京城各衙门又发来捐款请愿折以示百官与朝廷同甘共苦之意。既然如此,其他外省地方官员自不会置身其外,估计折子几天之内就会到达。诸位臣工在朝廷危难时刻,愿意和朕共渡时艰,朕打心眼里感谢大家。”
接着兆华又针对捐款的具体办法,提出了他自己的两点想法:第一点是,宗室的家底都比较厚实,大臣们不要超过他们;第二点是,现在京官的俸禄实在不多,即便是双俸,对五品以下的官员来说养活一大家子人也并不容易,所以捐款要遵循京官少捐、地方多捐的原则。
皇上定下了大方向,剩下的就好办了。很快军机处就拿出一个草案,为征求地方官吏的意见,就由京官的代表领班军机大臣祁俊藻和地方官的代表直隶巡抚讷尔经额进行了两次具体的磋商。
讷尔经额虽然改成直隶巡抚,但除了称谓上换换,其他一切都还照旧,就连他办公地点直隶总督署的门牌都还没来得及换。直隶总督署设在保定,到běi jīng往返不过三百里地,所以讷尔经额和祁俊藻之间沟通交流很方便。对于京官微薄的薪俸,讷尔经额自然是知道的,更何况皇上已经下了口谕,所以简单商议了两次便拿出了最终的办法。接下来就是由祁俊藻上报皇上,只要皇上点头,军机处就可以将情况说明然后直接发函给地方了。
咸丰元年六月十五rì,傍晚,上书房。
“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臣祁俊藻启奏皇上,是岁国家多难,朝廷rì用见绌,近rì中外臣工一致要求停俸一年,且地方大员请求养廉银减半发放,以报效皇恩。中外臣工一片赤子之心,万望皇上允准。”祁俊藻见到兆华后直奔正题,把商量好的想法说了出来。
尽管兆华说大臣们不要超过宗室,可这种面子的事情,谁不愿意冲在前面啊。如果真的停俸一年,其实对那些一二品的朝廷大员也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会苦了那些在京的小官。
兆华估计祁俊藻是知道京官的难处的,之所以仍然坚持停俸一年,是留给自己显示所谓皇恩浩荡的机会。“朕知道臣工们的良苦用心,可一年时间太长,朕总不能让那些六品、七品的京官借钱过活吧。中外官员俸禄停发三个月,以示大家对国家之忠诚就够了。至于地方大员养廉银减半发放则也改为三个月好了。”兆华把早已打算好的想法说了出来。
其实对地方官来说,无论停俸还是减少养廉银,贪官们只会加大贪污的力度以弥补不足,而且朝廷停俸时间越长,养廉银减少越多,他们贪污的藉口就越充分,贪得也更心安理得。而对于清廉的好官来说,本不多的俸禄再停发一年,肯定会影响生活,到那时就是不得不贪了,而朝廷所做所为就是“逼廉为贪”了。
所以,兆华将俸禄和养廉银都仅仅减发三个月,这样还不至于影响到地方官们的rì常行政和生活。至于京官减发三个月薪俸问题也不大,历史上咸丰二年也是由于户部没钱,京官曾停发薪俸半年之久。(其实就是到了现在,贫困山区的干部们有时候也会因为财政吃紧而扣发本不多的工资)
朝廷一年的薪俸加养廉银支出大约有一千二百万两,减发三个月就能节省三百万两,比宗室停俸一年所节省下来的还要多。这样一算朝廷将可以节省四百多万两的支出,确实是一笔很大的款项。
但这都属于“节支”,到目前为止兆华增收的还只有两项非常规的收入:一是内务府奴才们捐献的一百二十万两,二是琦善和“载铨案”的抄家所得。
琦善的家产确实不少,人家祖上从清初就是世袭侯爵,好歹也是攒了二百年的家业呀!
户部最终奏报的结果是“查出金锭、金条、金叶约重九千一百两,元宝一千八百八十四个,散碎银子六万二千五百多两,土地二百五十四顷十七亩,五进宅院一座,三进宅院两座,京城铺面二十九间。”和上次肃顺奏报的相比,金银出入不大,就是核实了二百多顷土地和一些宅院、铺面。按照以往内务府查抄后的处理办法,铺面和田地都是收租为主。兆华知道其中的弊端,于是干脆让户部将这些宅院、土地、铺面标价卖出,无论卖多少至少省去了收租的麻烦。土地和铺面还没有卖完,不过根据当时的物价兆华估计应有六十万两,加上现银差不多就是八十万两。至于金条、金锭,不到万不得已兆华根本没打算使用。要知道当时国内的金价是比较低的,如果有钱,兆华恨不得多换些金子储存起来,以备rì后之需。
载铨的案子虽然兆华要罚载铨二十万两,可载铨家里的整天去往寿康宫哭穷,兆华每次去给康太妃请安,总免不了要提起这挡子事,最后罚了十万两也就不了了之了。至于那定门“四配”、“十哲”、“七十二贤”都是号称而已,真正查办的只有二十个人,最后罚没的银子不过九十万两左右。
这样算下来,兆华手中可以动用的活钱已经有二百九十万两之多,虽然这已经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可距离六百万两的筹银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