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文庆与内务府(2/2)
说话间,一行人便来到钟粹宫的园外。兆华四下里望望园中并无旁人便对着太监和侍卫们说道。“你们都在这里守着,任何人不得入园,听明白了吗?”
“奴才遵皇上口谕。”领头的贴身侍卫统领用洪亮的嗓音说道。
兆华和文庆边走边聊,东一句西一句,偶尔还对着园子里的奇花异草指指点点。等走到园子中心的亭子中见,兆华转身说道:“朕还有些话要问题,希望爱卿能照实回答。”
“但凡微臣知道的,不敢有半句虚言。”文庆一看这架势就感觉和平常不同,所以小心翼翼地回答着兆华的问话。
“自皇考登基以来,各处园林都停了工,吃穿用度能省则省,现在朕也是例行节俭。但每年几百万两银子还是照样花,你说着钱都是花到哪儿了。”
“回皇上话,内务府的所花之钱,奏销档上都有案可查,若让微臣现在口述,则只能说一个大概。”
兆华不知文庆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笑了笑,说道:“有案可查朕自然知道,朕不是问你花钱的项目。而是问你内务府所花的钱里面,有多少用到实处,有多少是皇考和朕打赏给他们的。”
兆华之所以说打赏而不说回扣,就是怕文庆有顾虑不敢说实情。而一说打赏,不管多少那都是皇上心甘情愿赏给奴才们的,和文庆自然没关系。“回皇上话,微臣估计皇上的打赏应当和实际花费差不多。”
文庆自打进入内务府就始终担任最高职务总管——内务府大臣,对下面办事的具体做法也不是很了解,所以他说两者差不多应该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太平年景给奴才们打赏些钱倒也无妨,可现在国家匪乱四起,各处灾祸不断,朝廷收入rì绌,而花项大增!哎……”兆华叹了口气,紧接着摇摇头说:“朕实在是觉得难啊!”
兆华的“难”字刚一出口,文庆马上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不无动容地说道:“皇上请恕臣愚钝,不能为君分忧。皇上将臣带到这园中僻静之处,臣安能不知皇上的良苦用心。臣既已懂得皇上用意所在,若再有所隐瞒而不说实情,于心何安?”
“爱卿速平身,继续说下去便是。”兆华赶紧双手把文庆扶起。
“昔rì宣宗成皇帝亦知内务府银钱用度之流弊,然此数百年之积习已成难以挽回之势。故而宣宗皇帝屡次召见微臣,但即便熟知内情却也无计可施。”文庆说这话时显然不再畏首畏尾。
“你是说皇考曾打算要改变内务府的状况?”兆华知道文庆已经打算跟他交底了,所以耐心的引导着他说下去。
“正是。其实不止是宣宗成皇帝,高宗和仁宗皇dì dū是何等英明,于此流弊又安能不知,亦是无心或无力改变而已。仁宗继位初,逢白莲教事发,鄂、川、陕三省相继震动,朝廷为平定匪乱历时九年,糜费白银两亿两。微臣祖父曾参与战事故所知颇详(注一),依微臣看嘉庆年间朝廷之难或不亚于于今rì。”
“仁宗睿皇帝英明果决远非朕所敢比。爱卿的意思是仁宗皇帝也曾整饬过内务府,却没有成功?”
“回皇上话,平定白莲教匪乱使户部存银所耗一空,事后又因山西、直隶、江苏等省连年灾疫使朝廷岁入锐减,据内务府老人们讲,仁宗皇帝曾在嘉庆十五年诏令jīng简内务府用度,但更换数名内务府大臣均收效甚微。至嘉庆十八年林清之乱后(注二),仁宗便不再提及此事。”
“此又为何故?”
“据说林清之乱事发时,宫中叛逆者有宗室、有八旗、有太监,而独无内务府人。仁宗念在内务府之人不枉受历代优遇豢养之恩的份上予以表彰,jīng简用度之事遂作罢。”
“原来如此。”兆华微微点头说道。林清之乱兆华是知道的,可“宫中叛逆者有宗室、有八旗、有太监,而独无内务府人”他却并不知道,看来内务府的包衣奴才们倒还算是良心未泯、知恩图报之人。
“宣宗继位后以身作则例行节俭,朝廷收支得以有所改观。然(道光)二十年海疆事发,为平灭英夷又糜费白银近三千万两,加之银价飞涨,各地田赋多不能足额收取,朝廷财赋每况愈下。(道光)二十三年,恩桂主户部,亏银事发后,宣宗为防止内务府发生类似事件,乃以臣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加以整饬。微臣赴任后即察觉内务府中饱横行、积弊尤深,若不早rì整饬则恐积成大祸。然臣上任不足三月便发现改革之事在内务府丝毫行不通,此非臣力之不逮,实在是内务府盘根错节,不管是谁都须以‘维持现状’为准,敢行改革之事者在内务府寸步难行。”
听到这儿,兆华终于明白了文庆死后能得谥“文端”的真正原因。在古代谥号中,“端”字除了圣修式化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守礼执义。方才的一番谈话,兆华明显感觉到文庆不仅懂礼而且敢于仗义直言,胸中也有一股正气,是满洲臣子不可多得的可用之才。
听了文庆的话,兆华陷入了沉思。
注一:文庆祖父永保曾在战事初期担任清军总指挥。
注二:嘉庆十八年,林清组织天理教众二百多人乔装打扮,和宫内近十名太监里应外合攻入皇宫。当时的皇次子绵宁(未来的道光帝)遇事不慌,先命令关闭内廷各宫门,然后组织宫内太监反击,并亲手用鸟枪击毙两人。待神机营从神武门赶到后,变乱遂平。绵宁在处理此事时表现出的智勇双全,受到嘉庆帝的高度赞扬,为其rì后继承大统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