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裁撤总督衙门(2/2)
赛尚阿和僧王同为蒙古贵族,所以在枢庭中二人的关系自然就不同一般,这和汉臣们的省籍情节颇为相似,甚至更深一步。也是因为这层关系,穆廕在赛尚阿赴广西后为了应对祁俊藻等汉族的大臣的排挤,和僧王过从密切。
穆廕抬头看看僧格林沁,僧王微微摇了一下头,于是穆廕觉得自己立功的机会到了,便大着胆子说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总督一职掌管数省兵马钱粮,若能委以干吏可从大局着眼为皇上分忧,为朝廷解困,实有必要保留。若裁撤总督,则各省兵马钱粮难以集中使用,遇匪乱、河工则难以救急。此外设立八大总督衙门为祖宗成法,仅为节省些银两,实无必要裁撤,何况银子也并不一定就真能省下来。”
单单听穆廕的这段话倒是不无道理,可他所说的都是理论上的可能,所谓兵马钱粮集中使用,没有总督由zhōng yāng出面倒还好说,可有了总督反倒麻烦。各省巡抚、提督都想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所了算,总督的命令往往适得其反。
待穆廕说完后,僧王马上投以赞许的目光,这令穆廕好不激动。虽然僧王一派先出手了,但却不一定能制人,因为势力毕竟单薄,穆廕之后再没人附和。
穆廕说话时,端华和载垣都不约而同皱起了眉,看到这一情况,等穆廕刚一说完,舒兴阿马上出班启奏。
这舒兴阿是武将出身,想当年驰骋南疆,深入不毛之地数百里,生擒张格尔是何等风光(注一)。大概是“同行相轻”的缘故,舒兴阿和僧王素无交往,但和端华的关系却非同一般。
舒兴阿是正蓝旗人,和端华同属两蓝旗,而端华不仅世袭郑亲王还世袭着镶蓝旗旗主,所以自打进京为官后舒兴阿和郑亲王府在暗地里的走动就十分密切。
舒兴阿由于是武将出身,言辞上自然不比穆廕的理论深度,但他却能以亲身经历,摆实事讲道理,说得也很有感染力。
“启禀皇上,微臣以为总督之职徒有虚名而难得其实,倒不如直接废除来得干脆。想当年微臣在喀什噶尔打仗,甘肃的粮食迟迟运不进来,后来据甘肃的地方官员说是督抚两人因为一点小事吵翻了,于是互相弹劾、各行其是,延误了军机。所以微臣觉得,由巡抚直接听从朝廷的安排办起事来更顺当,多了总督倒生出很多麻烦。”舒兴阿说的是大实话,而且事关兵伍,分量不可谓不重。
舒兴阿说完后,不仅端华和载垣点头微笑,而且其他几位满州军机也微微示意。至此,僧王和端华两派算是都亮了相,而那些没有开口说话的汉臣们也看出了大概。
设置总督不过是为了掣肘巡抚和怕汉臣做大,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裁撤总督本来就是合情合理而且确实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既然端华和载垣不顾祖制都表示赞成,祁俊藻觉得多半是皇上的主意。
在没有风险却能为国家做些好事的情况下,祁俊藻自然没有任何思想顾虑,而这位大学士兼领班军纪大臣的理论深度自然是穆廕之流比不了的。
“启奏皇上,微臣以为总督之职大可裁去。遥想国朝之初,四境不平、兵乱频仍,彼时多以总督带兵,巡抚治政,倒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他第一句先说出了昔rì设置总督的原因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接着话锋一转说道:“然天下承平rì久则督抚之矛盾凸显。巡抚之职在于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总督也不过尽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之事。重叠既多则必使事权不一,故查国朝自高皇帝以来,督抚同处一城而龌龊不断者难以计数。皇上既要简明地方事例,则必由此开始。”这句话他点明了督抚之间内在分工上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处,并认为若想简明地方行政,就应当这样做。
最后一句,他把各省的情况一一列举,并且毫不客气直接做了安排:“臣窃以为,直隶、四川未设巡抚则由总督直接改任巡抚便是,陕甘总督因例兼甘肃巡抚之职则可去总督之名而就巡抚之实,其余两江、湖广、两广、闽浙和云贵五总督衙门可同时裁撤,至于五位总督皆朝廷栋梁,治绩有声,可另行委以重任。”
祁俊藻一番话不仅说出了为什么要裁撤总督而且还把裁撤的具体办法说了出来,由此可见他对自己的判断是相当有把握的。果然,祁大学士话刚说完,除穆廕之外的满汉军机皆附和道:“祁大学士所言极是。”
端华和载垣也得意得笑了笑。僧王原本以为祁俊藻这样的“老狐狸”会死抱着祖宗成法不放,最多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可没想到竟然无所顾忌地支持端华他们的主张。
至此,僧王已经知道再坚持下去也是毫无意义,而且此事和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所以,便顺势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皮笑肉不笑的冲着祁俊藻道:“祁大学士以理服人,下语如定石,本王受教了。”
言外之意还是说端华、载垣,舒兴阿你们只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撞上了而已。理论水平差得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王根本不服你们。
兆华看僧格林沁也不再反对,于是安慰他了两句,便紧接着说道:“祁大学士的想法和朕不谋而合,这的确仅仅是简明地方事例的开始,rì后朕还要博采众长对地方事例进行更细致的梳理革新。”
一场短暂而jīng彩的朝堂政治斗争就这样落幕了,兆华清楚的看到了载铨下台后,端华、载垣一系的强大实力,更看到了那些胆小怕事、尸位素餐的汉族军机大臣的拙劣表现。加快枢庭人员调整的念头在兆华的脑海里诞生了。
注一: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其后代逃到浩罕国。张格尔是大和卓布拉尼敦的孙子,素有政治野心,从嘉庆二十五年(1820)到道光八年(1828),在浩罕国统治者与英国殖民者怂恿支持下,三次潜入南疆发动叛乱。道光六年的一次叛乱规模最大,张格尔率浩罕、布鲁特500余人,并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及其宗教影响,集众万余人发动叛乱。南疆众多城池先后失陷,后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战斗并耗费两千多万两白银终于平定叛乱。张格尔在逃至喀尔铁盖山时被清军擒获,押解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