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总理衙门(1/2)
咸丰元年六月初二rì,早朝。
养心殿内烟气缭绕,檀香的香气正弄,兆华深深得靠在龙椅的靠背上,闭着眼睛,昏昏yù睡。
满汉臣工们都默默地站在那里,良久,领班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祁俊藻出班奏到:“方才几位大人说得都有道理。但微臣以为将对西洋诸夷交涉之事务集中于一部并无不妥,这样就省去了两广总督、礼部和理藩院很多琐事,也便于他们集中jīng力处理更重要的事情。”
原来,早朝一开始,兆华就让大家讨论设立总理西洋诸夷事务衙门的事。大臣们有人认为可行,有人为不行,争吵不休。
认为可行的说,西洋诸夷凶残狡诈自当专门成立衙门进行羁縻,现在通商、纳贡、册封等事务分在各部管理,不利于协调统一。认为不行的说,西洋诸夷实乃化外生番,允其通商贸易已是莫大的恩惠,若再为此专门设立一衙门实属劳民伤财之举。
听着大家争论,兆华无奈的心情油然而生,他发愁如何才能让那些把英国、法国、美国视为化外生番的书呆子们醒一醒,睁开眼睛看看这真实世界呢?
祁俊藻觉得皇上提出此事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看到大臣们争论不下,皇上不好拿主意,于是出面做了总结xìng发言。这样便有了开头的那句话。
在定下设立总理衙门之后,便开始讨论细节问题。徐继畲先把他的意思说了一下。其实徐继畲的意思也就是兆华的意思,因为所有细节问题徐继畲已于前一天单独进宫汇报过了。
该衙门定为从三品和九卿平级大家都没有意见,毕竟之前和这些逆夷打交道的两广总督、礼部、理藩院都是从一品的衙门。至于人员和费用也没人反对,古代中国的大臣们普遍对数字没有概念。
唯一引起争论的是该衙门设在哪儿办公的问题。徐继畲虽然对西方有所了解,但“中华为夏、四方为夷”的夷夏之辨还是深深影响着他。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把衙门设在京城,他担心夷人出入京城会吓到老百姓,或者对皇上的安全不利。他的打算是设立在上海,但在和兆华商量之后改为了天津,兆华的考虑是天津距离běi jīng较近,信息传达更为方便快捷。
当徐继畲说出要把总理衙门设在天津的时候,遭到大臣们的群起反对,这些人的所持之论归纳起来是:“天津与京城仅一隅之隔,朝发夕至,夷人来来往往恐京畿民心不安。且天津素为京城海上门户,每岁之漕粮半数于此处输入。待夷酋来往天津,查津门之形胜而觊觎其商利,提出增开此口,徒给朝廷增事端矣。”
应该说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天津作为北方最主要的港口,无论英国人还是美国人都早想着“增开此口”。若将衙门设在天津,英国人难保不会耍弄伎俩,在此制造事端,继而提出开埠的无理要求。想到这里兆华有些后怕,庆幸听了听大家的意见。
撇去天津,只剩下上海和广州作为备选。由于上海新近开埠,且夷人大量聚居于此,最后将衙门设在上海成为主流意见。于是兆华就顺应众议,宣布将总理衙门设在上海。至于首任总理大臣的人选,大家都看出来兆华对徐继畲这位“崇夷派”情有独钟,所以即便心里不以为然,却也没敢公开反对或者提出其他人选,更没有人自告奋勇去担任这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就这样设立总理衙门的事情通过了朝议,徐继畲也名正言顺的成为首任总理衙门大臣。尽管此时的总理衙门还只是个从三品的小衙门,甚至不如地方上臬司衙门的级别高,但徐继畲的兴奋之情却溢于言表。对他这样一个曾经署理过闽粤总督,见识过无数官场黑暗的真正的士大夫来说,功名利禄早已是过眼烟云不足为道。如今兆华能以识人之明将其加以重用,给了他一片能放手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皇帝任命他为首任总理西洋诸国事务衙门总督时,他那颗与生俱来的充满忧患和不安的心灵终于得到了安顿。这一点从我们之间的谈话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不过,时至今rì我依然无法真正理解中国士大夫阶层那种特有的忧患意识,仿佛他们天生就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义务,即便他们本身已经一无所有。按照卫三畏神父的观点,这是由东方特有的儒家文化所造就的,我愿意认同此说。”【节选自《阿礼国爵士回忆录——我在中国的岁月》英阿礼国著剑桥大学出版社1874年第一版】
早朝散后,兆华把徐继畲单独留了下来。这样做一来是对外显示圣眷之隆,为他以后的工作增加便利;二来是继续做思想工作。
不过rì后的情况表明,兆华的这种想法纯粹是多此一举。徐继畲对世界的认识早已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之所以在和兆华的谈话中出语谨慎,不过是一种“伴君”的技巧而已。
兆华先以学问上的话题发问:“朕听说爱卿宗王学(阳明心学),是这样吗?”
“回皇上话,微臣之家学确有王学渊源。臣之高祖父曾在桐城方家问学多年,方氏是王学在江南的正统传人之一。所以臣之祖父、父亲都以王学为宗。”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你的思想比那些死读书的朝臣灵活许多。朕也读过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此书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殊为难解。你都能读得懂吗?”
话刚一出口兆华就有点后悔,哪有皇上这样和大臣说话的,自己都说弄不懂了,难道臣子还真敢来一句“吾尽解”不成。
“微臣也只能理解一二分而已,王学高妙至极,真要学起来相较朱子之学确实更难参悟的透彻。”徐继畲谦虚地回答了一句。
“按理说,阳明心学承继陆九渊的学说,和朱子之学同发端于宋代。他们之间差别真的那么大吗?”兆华问这句话主要是想看看清代的人是如何看待心学和理学的不同,也好为在rì后修整学统时做到心中有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