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再见曾国藩(2/2)
“那你以为《瀛寰志略》这本书如何?”
“启禀皇上,微臣不敢隐瞒,微臣以为此书颇有张大英夷之嫌,且不少御史言官和臣持论相当。”
“呵呵,你这是典型的想当然。”兆华继续微笑着说:“你第一没到过西洋,第二没见过西洋之人,只是以讹传讹凭借固有的看法说徐中丞张大英夷,这不应该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啊。徐中丞虽未到过西洋,但却和西洋各sè人等打过交道,难道你觉得徐中丞是在胡编乱造不成?”
“回皇上话,徐中丞或有道理,然自古华夷有别,此圣人教也。西洋皆夷狄之邦,哪有如此先进?道光二十年英夷犯我海疆,初为林文忠公所败,后因琦善、穆彰阿、耆英等人一味主和,而宣宗成皇帝罢免主战派督抚疆臣,遂痛失好局。若非罢免林文忠公,焉会有后来丧师辱国的《江宁条约》。英夷所倚者不过坚船利炮,此等奇技yín巧,想必我天朝工匠多用些心思、多花些时rì,必能远胜于彼。”曾国藩觉得皇上去年罢免了穆彰阿和耆英,近rì又将琦善斩首,所以应该是坚决主战的,也就大着胆子顺道数落了一句道光的不是。
数落道光的不是,兆华倒不在乎,但怕就怕曾国藩看不到西方人武器的先进、科技的发达,仍一味以为那是奇技yín巧,盲目地以为只要像林则徐那样就一定能制服夷人。
不过话说回来,天朝的这些士大夫但凡有点骨气的大抵如此,兆华觉得不拿真凭实据说话,曾国藩的思想工作算是做到头了,好在已经取得了一点成效。
“爱卿所言差异,朕今天就不多说了。不过你要知道,义理之学的jīng要皆在于安身立命的道德形上之学;先儒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问有些可以从经史中得到,有些却必须要我们后人抛开经史、发明创造,说起来这都可以归结为《易传》中‘生生’的意思,以后你要多用心体会才是。”
“蒙皇上点拨微臣一定悉心体会。”曾国藩道。
兆华直接把义理之学定格在安身立命,虽然曾国藩没有反对,但以他对理学的造诣自然不屑一顾,否则宋学早就被汉学打得满地找牙了。但后面一句,兆华剽窃后世大德们的说法确实让他醍醐灌顶,由此曾国藩也对兆华以及兆华的老师杜受田多了几分敬佩。
“朕也知道你虽宗朱子但治学却无门户之间,善于应时切要,择长而用,这样自然最好不过。但西洋夷人远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有朝一rì你发现了他们的长处也一定要‘择长而用’,不可因他们是夷狄而起轻彼之心。”
听了兆华这么一说,曾国藩心里暗暗称奇,皇上怎么这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治学无门户之间,又怎么知道西洋夷人的厉害?心里这样想,嘴里却下意识地回道:“皇上教诲臣终身牢记在心。”
曾国藩说完后兆华稍微停了一会继续说道:“曾爱卿,你在朝中已经遍历六部,中枢的事情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朕打算派你到地方上去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派你到湖南你的老家做巡抚你愿意吗?”
按说京官干到能外放就算熬出头了,而且从侍郎到巡抚虽是平级,但实际却高了一格,对曾国藩来说自然是好事。可清朝有避嫌的规矩,本省人不做本省官。于是曾国藩提醒道:“皇上,让臣到湖南做巡抚怕是与祖制不符吧。”
“朕就是要打破祖制。皇考以守成自居,殚jīng竭虑三十多年还不是被英夷打进了南京,变法虽难,但此时若再不振作,我中国怕是要不保了啊!”兆华的这句感慨,着实让曾国藩吃惊不小,不过也让他看到兆华锐意改革的决心和用人不疑的气度。
“臣谨尊皇上口谕,愿意到湖南任巡抚一职。”曾国藩大声回答道。
“你先不忙着上任,回去好好想想到湖南后有哪些事情要办,哪些最要紧,哪些要坚持不懈,三天后再来陛见,到时候朕亲自为你送行。”
送走曾国藩,兆华觉得又了了一桩心事。而曾国藩在回家的途中,一路哼着湘中小调,内心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仔细回味着兆华所说的话,越发感到自己生逢在一个前所未有而又前途未卜的变革时代,同时也遇到了一位年轻有为敢说敢做的明主,自己一身的正气和满腹的才华这下终于可以施展出来造福天下苍生了。此时的他似乎已经忘记了咸丰刚刚继位时候的优柔寡断,或者干脆认为那是韬光养晦的权宜之计。
回到家中,曾国藩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和皇上的谈话。当他回想起兆华所说“以讹传讹凭借固有的看法说徐中丞张大英夷”这句话的时候不禁产生深深的自责。他在rì记中如是写下:
“余平素常以‘实’字自jǐng,以杜虚妄骄奢空口论道之举,然余以道听途说之词谓‘徐中丞张大英夷’岂有半点笃实之心?真愧见人矣。……幸得君上点拨,rì后当以此为戒,”【《曾文正公rì记》南京学生书局孔历2485年影印本】
注一:提到倭仁大家都会想到那个反对洋务,喊出“以忠信为甲胄、以义礼为干橹”这样搞笑口号的老顽固。其实,倭仁捍卫的未尝不是中国文化最后的道德命脉(他本人是蒙古族人)。倭仁固然有他迂腐的一面,但我们也不应小看古人的智慧,近代以来中国的jīng英阶层正是因为丧失了这种传统的道德命脉而使国家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
注二:宋学狭义上是指宋代的程朱理学,汉学是指两汉经学,和现在人们常说的“西方汉学家”的汉学不是一个概念。清朝宋学和汉学一直存在严重的门户之争,双方的学术战斗持续了上百年。
注三:出自曾国藩《劝学篇示直隶士子》,意思就是说朱子理学重视义理道德教育而忽视经世致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