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筹银方略(2/2)
说到这里,兆华觉得后世有本穿越小说很好笑,动不动就把各种费用砍去而且一省就是几百万两,其实除了上面说的饷乾、公廉、河工、驿站、办漕五项主要支出外,剩下的这些每项支出多不过二三十万两,即使都砍去也就能省不到三百万两银子。更何况剩下的名目中,能立竿见影省点钱的只有陵寝一项。
陵寝主要是指皇帝给自己造墓外加东陵和西陵守陵的花费。清朝皇帝一般一登基就要开工造墓,兆华倒是可以藉口自己还年轻以后再造,但能省多少钱呢?不过每年两三万两而已。
祭祀和仪宪费用加起来大约每年三十万两,如果像取消陵寝一样取消祭祀确实能节省些银子,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室和大臣们怎么可能同意“取消祭祀”这种荒唐的要求呢?若仅仅是清查其中的浮费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则又行不通(应该说朝廷的各项支出都能缩减一些,尤其是一些内务府主办的项目开支,但要想在保留这一名目的基础上清查其中的浮费,基本上是不可能办到的,除非进行彻底的改革。后文详论)。仪宪主要是皇室出门置办的行头,兆华虽然可以下令仪宪从简,但问题是前任的道光皇帝本来就力倡节俭,所以此项能节省的费用就可想而知了。
俸食的俸是工资,食是发给京官的禄米,也算公务员福利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午餐补助,如果砍了这个,很多品级较低的京官因为工资太低而且也没有养廉银,如果再砍掉禄米,家里就会揭不开锅,到时候即便群臣不罢朝,工作积极xìng也会大受影响。
科场和廪膳是属于教育费用两项加起来大约四十万两。京官外出监考,朝廷要发给一笔路费,也叫“程仪”(比实际路费高得多),此外各地还有专门的科场费用和乡试用米。廪膳是州、县基层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们的伙食费(有些小说作者认为是御膳的花费就差十万八千里了),相当于现在各地方党校的财政拨款,由于事关教育和人才培养,自然是省不下的。
赏恤主要是皇帝打赏大臣的花项,修缮是每年维护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宫殿的费用。那时候房屋都是木框架结构,不修缮就要生虫受cháo。赏恤虽说能节省,但该赏不赏是为寡恩,于皇位巩固不利。修缮虽说浮款很多,但和河工一样,只能通过整顿吏治和完善制度解决,不是说省马上就能省的。
采办、织造按照字面意思就能理解个差不多,都属于rì常必须的花费,和修缮一样浮款很多但只能慢慢治理。收入难以加增、支出不得减少,看来要筹集改革的费用只有靠非常手段了。
肃贪筹银就是个不错的办法。但说着容易,听着也简单,事实上肃贪一事谈何容易。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的贪污已经到了系统化、制度化(也就是所谓的陋规)的程度,所以大部分案子都是窝案,也正因为是窝案所以才很难查,正所谓官官相护是也。
兆华估计如果只是自己下一通命令,让吏部去查,多半没有太大收获反而会弄的人心慌慌,干扰正常行政工作。
所以兆华决定从油水和陋规最多的部门查起,顺便把历史上有名的几个卖国贼和怕死鬼处理掉,这样也许就能搜刮到不少银子了。
要说油水和陋规最多也比较容易查的部门,就数户部衙门及所属三大银库外加存放漕米的京东大仓了。
这些部门的陋规都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除非连官员带胥吏一锅端否则时间一长还是老样子。想到这里,兆华便开始着手制订一个周密的计划,心想:早早的把网撒好,还愁鱼儿上不了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