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朝立威(下)(1/2)
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签署的这项协议对同盟国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这项协议刚好是在德国的石油即将耗尽时签订的。在没有海上石油供应的情况下,德国一直依赖于俄国和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但法国巴尔干战役切断了这些石油供应线。1917年,当土耳其占领巴库油田的时候,德国的石油供应几乎完全被切断了。
战后,英国外交大臣柯曾阁下(Curzon)说,同盟国是“乘石油之浪漂向胜利”的。
欧洲国家为什么在中东地区开战?
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问题:当时战争的主战场在欧洲,为什么中东地区却备受关注呢?20世纪以前,欧洲列强对整个中东地区几乎毫无兴趣。事实上,“中东”一词首次使用是在1902年。不可思议的是,该地区引起了那么多关注,造成了那么多人员伤亡。看起来似乎是在1916年年初石油短缺之后,英国才将其注意力转向了波斯和伊拉克。在战争结束时,英法两国陷入了外交僵局,这表明,两个国家都在各自筹划夺取油田的控制权。
当波斯发现石油的时候,该地区对世界大国来说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从旨在使其利益合法化的各种条约来看,英国想要控制波斯和摩苏尔(现在伊拉克境内)的意图变得明显了,而法国的这种意图稍弱一些。
中东是如何被瓜分的(3)
1913年,英国和奥斯曼帝国就其各自在阿拉伯半岛的利益范围签署了一项协议。任意画了一条线,作为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上势力范围最东边的标记,后来因为这条线在地图上的颜sè为蓝sè而被称为“蓝线”。1914年3月,添加了“紫线”,把蓝线的南端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奥斯曼帝国的边界线连了起来。这些线将英国与非英国的势力范围划分开来,这实际上是英国强加给软弱无能的奥斯曼帝国zhèng fǔ的。
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和奥斯曼帝国成了敌人,宣布《英奥协议》无效。奥斯曼帝国在战争一开始就控制了石油储量丰富的摩苏尔油田,在德国的支持下参战,伦敦立即向巴士拉城派遣了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军队成员主要是印度士兵。奥斯曼帝**队的数量不明,但它与德国结盟,对英国在埃及的殖民地构成了极大威胁,甚至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也是极大威胁。
这一行动还旨在保护长达138英里的英波石油公司的输油管道,该管道铺设于1911年,从马斯吉德苏来曼油田到阿巴丹(二者都在波斯境内)。尽管威胁到大英帝国,但出现在中东地区的英国(和法国)部队却似乎与该地区的威胁不相称。这次行动的真正动机很可能是为了摩苏尔油田的石油,这也许正是英国想独占的东西。
“这应该是一次穿插表演,”斯蒂芬·佩尔蒂埃(StephenPelletiere)在他的《伊拉克与国际石油体系》(IraqandtheInternationalOilSystem)一书中写道,“然而,英国几乎经常活跃在这个舞台上。此外,英国在中东地区所实施的军事行动是不容忽视的。丘吉尔的想法是用很多小舰队猛攻达达尼尔海峡,但这一战略失败了,丘吉尔接下来的一个想法是从陆地夺取可以俯瞰航线的制高点,但也失败了。大约有4万同盟军为这次惨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大多是殖民地居民。人们想知道,丘吉尔和劳埃德·乔治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人们给出了很多种解释,但只有一种解释有一定的分量,即英国决心要控制这一地区,原因就是为了该地区的石油。”
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加利波利悬崖峭壁之上可以眺望达达尼尔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是一条狭窄的海峡,把欧洲与亚洲分割开来,它过去是从高加索地区向欧洲运输巴库石油的路线。1915年,加利波利战役造成了20多万人死亡,其中很多人都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团。英国zhèng fǔ丧失了入侵必胜的信心,派遣的军队太少了,因而未能击退土耳其人,英军只好撤离。
英国还是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鼓励当地阿拉伯居民反抗奥斯曼帝国占领军。他们进行了两次秘密谈判,但这两次私密谈判的内容是相互矛盾的。他们一方面同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SharifHusayn)谈判,承诺战后支持阿拉伯dú lì,以此换取当时阿拉伯反对土耳其。这是1962年大卫·里恩把《沙漠枭雄》(LawrenceofArabia)拍成电影时讲述的故事,这部电影由彼得·奥图尔主演。甚至在和谢里夫会谈期间,英国都坚持巴格达和巴士拉必须是英国的利益区,在亨利·麦克马洪写给谢里夫的信中说,用“特殊的行政协议”来“捍卫我们共同的经济利益”。然而,1916年,英国和法国两国签署了《赛克斯-皮科协定》(Sykes-PicotAgreement),共同瓜分了这一地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