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2/2)
八极拳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八极拳
八极拳为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或称“岳山八极拳”。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殖,八殥之外有八统,八统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称“岳山”者,相传八极源自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名冠“岳山”。
八极拳据传由癞姓道士传艺河北省庆云县后庄科村人吴钟:吴钟传艺其女吴荣。后吴家移居沧县孟村镇,孟村遂成为八极拳的传播地。自吴荣之后,八极拳分两支传习: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世科。其近亲马凤图影响较大,传人较广。另一支是王四学艺于孟衬后,传罗噇张克明,张传其子张景星、黄四海等。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张景星之子)等。自李、马、韩之后,八极拳由孟村一隅之地,播及全国。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技术核心,套路有八极小架、八极拳(亦称“八极对接”)、六肘头、刚功八极、八极新架、八极双软等。器械以陆合大枪、对扎大陆合为主:其劲道讲求崩、撼、突、击、挨、戳、挤、靠、以及撞靠劲、缠捆劲等。特点为动作简洁、长短相兼、发劲迅猛、撞靠捆跌突出、肘法叠用、下盘稳固。
八极对接单练称“八极拳”。全套四趟四十二势。主要拳势有理打顶肘、左右提打、端档、托窗、转环掌、大缠、小缠、挎塌、跪膝、扑面掌、落步砸等。
●八极拳概说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各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汉朝刘安写的《淮南子》里记载:“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jīng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清雍正年间,著名八极拳大师吴钟(字弘升)只身三进南少林寺,机关暗器无一沾身,且一枝枪南七北六十三省,扎遍天下无敌手,被誉为“南京到běi jīng,神枪数吴钟”的美称。
近代八极拳名家李书文(字同臣)练功成癖,寒暑不辍,深得枪法之奥秘,武术界内称“神枪李”。《沧县志》载:“李书文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窗纸振荡有声。李以枪刺树上枣,一枪一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铁锥入壁,力拔甚难,他以枪搅之,锥即出。”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
八极拳动作刚劲、朴实无华、发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因此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sè。
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zhōng yāng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有:
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习练时要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劲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力达四方。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六、辅助cāo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等。
七、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八、器械有:
1、**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
2、大**刀、小**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扑刀)、chūn秋大刀。
3、月霞剑、青萍剑。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九、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枪、单刀拐进枪、扑刀进枪、chūn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
十、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jīng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1、名称的由来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起源
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八极拳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jīng华手法组成,故名为八极拳。
八极拳的风格特点和内容
八极拳动作刚劲、朴实无华、发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洲‘之势。因此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
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sè。
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zhōng yāng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有
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习练时要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劲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力达四方。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六、辅助cāo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等。
七、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八、器械有:
1、**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
2、大**刀、小**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扑刀)、chūn秋大刀。
3、月霞剑、青萍剑。
4、震山棍(行者棒)。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九、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枪、单刀拐进枪、扑刀进枪、chūn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
十、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八极拳的风格
八极拳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武林界独树一帜。除了通常门派都能见到的“拳打脚踢”外,还重视了“崩撼突击”和“贴身近发”。就是所谓的近身短打。
八极拳短小jīng悍、迅猛流畅,是一种健身、技击(防身)、竞技(表演艺术)兼备的武术(功夫)。在练功过程中,遵循人体生理规律的变化,从基本功(八极架)开始,一步一步加以训练,达到强健筋骨的目的。
八极拳之所以雄距拳坛,代代相传,是因为它的技术内容和技法特点,均独具一格。八极拳在劲道上追求崩、憾、突、击、挨、戳、挤、靠等劲。
4、八极拳的训练,可以增强人体的力量、速度和灵敏度,同时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作风。
八极拳发力刚猛,有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方法。八极拳法讲**步。除马、弓、虚、盘五种基本步法外,还有闯步、拖拉步、盘提步、跟提步等。腿法有搓提、弹腿、侧蹬、三挣提、蹁踹等。其手型体现云、罗、提、按、刁、扣、缠、粘八大手型之运用。八极拳法之传人,借纯阳九宫剑之剑规为门规。门规为八要: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jīng神旺,八要儒雅xìng。
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chūn秋刀、提柳刀、**大枪、**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5、八极拳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部队、武jǐng中cāo练的擒拿、背摔、格斗等,都吸收了八极拳的某些特点。
《武林史话》记有八极拳师的三大保镖如下:“八极拳”乃是以其强劲而对中国近代史颇有影响的拳法。八极拳手李书文是驰名天下的神枪(大枪)手,曾被许兰洲将军、李景林提督等召用为保镖和武术教师,在军阀割据时代,曾活跃在风云多变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而李书文的三个弟子,也曾在激烈变革的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奇异的角sè。
李书文的大弟子霍殿阁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jǐng卫官,直到伪满。
李书文的最后一个弟子刘云樵,在国民党zhèng fǔjǐng备队服役,当过侍卫队教官和蒋介石jǐng卫。
而与刘云樵同时跟李书文学八极拳的李健吾,做过*主席的jǐng卫。
如此,传奇般的李书文的三个弟子先后出现在多变的中国历史权力层支撑点上,可见八极拳的强劲。
6、就艺术而言,八极拳姿势舒展、协调优美、神形兼备。
7、八极拳谱系:见“世系谱”
八极拳全名“开门八极拳”。尊“癞”为一世,吴钟为二世。吴钟无子,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她遵“开门”之jīng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此后,求习八极拳者rì增。乾隆四十年左右,吴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除本镇吴、丁各氏外,亦有罗疃等地者。
民国二十年载:张殿奎,沧县新县镇人,自设武馆,授徒百余。新县镇北距孟村镇9公里,东距罗疃村2公里,人称此地为“八极窝”。
拳歌
头要顶,颈要挺,身要直,胯要坐
动作干脆,发力刚猛
挨、帮、挤、靠无处不到
拳诀
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
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
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
yīn阳虚实急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
练功要领
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
三练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练zì yóu架式懒龙卧,
五练心肝胆脾肾,六练筋骨皮肉合。
步法歌诀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
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
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逍遥。
发力要求
始于尾闾,发于项梗。
源泉于腰,发力于腰。
身法要求
意正身直,松肩气下,外方内圆,含胸拔顶,
抖胯合腰,手脚相合,气力贯通,三盘连进。
技击歌诀
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
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
贴身近发,三盘连击。
实战步型要求
弓不弓,马不马,丁不丁,八不八。
八极拳的十大技击法要求
1)姿势舒展(十字劲)
)手脚相随(眼随手转,拳脚齐发)
)下盘稳固(腿不过裆,脚不离地,无蹿蹦、跳跃步法)
4)劲力短快
5)变化突然
6)拥搓代缓(缠丝劲和“拥搓”步法)
7)以气吹力(吐气发声,以声助势,以气催力)
8)刚柔相兼(以“四六”为主,用“拥搓”步法)
9)yīn阳顿挫
10)神形兼备
八极架(八极拳的传统套路)
练八极拳者多从“八极架”入手,亦有人称其为“功架拳”、“小八极”或“小架子”,是八极拳的基本功,也是八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简单、易练,更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实用价值。
约计5势,每势均是一dú lì招式。招式不同,练法亦异。各势按其用法直接使用,势与势间,勾挂连环,变化巧妙。此外,八极门中的著名招法——“八大招”,又称“八招法”,也隐秘在八极架路中。是招,一经点拨、析解、试手,即可掌握。
截拳道
1.振藩截拳道阐宗
由李小龙所创立和发展的武术体系,完整的说,应称做‘振藩截拳道‘.这是因为,李小龙创立,发展并传授的武术体系和技击艺术,实际上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59-1967年的‘振藩功夫‘阶段和1967以后至今的‘截拳道‘阶段.并非像港台出版的一些‘截拳道书籍‘所说的那样,从1959年李小龙来到西雅图准备读大学并开设第一间‘振藩国术馆‘时起,‘便将自己所学所传的武术命名为截拳道‘,事实上,直至1966年移居洛杉矶,在好莱坞出演电视片集《青蜂侠》,李小龙一直把自己不断发展提高的武术体系称做‘振藩功夫‘;而‘截拳道‘则创立于1964年,创立的契机是由于李小龙与三藩市功夫教头黄泽文的一场实战比武引发的.‘截拳道‘创立后,李小龙并没有马上把这个名称公开,而是依然作为延伸与发展了的‘振藩功夫‘传授给众弟子.直至1967年,李小龙认为‘截拳道‘作为一种dú lì的武术体系,其技术结构与哲学内涵均已趋于成熟,才正式将‘截拳道‘这一名称这一名称向自己的门徒及外界公开.?由于李小龙的成名,‘截拳道‘作为李用毕技术在内的中、早期‘振藩功夫‘;在南加州‘伊鲁山度武功学院‘李小龙的第三位助教兼截拳道大弟子丹.伊鲁山度大师,也正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地传授着中后期延伸与发展了的‘振藩功夫‘和声名卓著的‘截拳道‘.1996年元月,为全面推广和弘扬李小龙的武道艺术,李小龙夫人琳达、“龙女”李香凝以及木村武之、伊鲁山度、黄锦铭、李恺、艾伦.乔、理查德.巴斯蒂罗等13位最杰出的李小龙原始嫡传门徒在西雅图聚会,成立了传播与管理李小龙武道艺术的权威组织‘振藩截拳道核心‘.会上,经李小龙爱女李香凝提议,将真正的李小龙武道艺术命名为‘振藩截拳道‘,以示对创立者李振藩的尊重,并有别于目前世界各地许多自封的‘截拳道武馆‘所传授的所谓‘截拳道‘.综上所述,相信读者已经悟出本文标题写作‘振藩截拳道阐宗‘而非‘截拳道阐宗‘的涵义所在了.
2.什么是振藩功夫
振藩功夫,又叫振藩国术、振藩拳法,后期又称做“振藩拳道”(实际上已是创立初期的截拳道).众所周知,李小龙宗师本名叫李振藩,‘李小龙‘只是他在香港拍电影做童星时起的艺名.因此,从在西雅图开设第一间武馆起,李小龙便用自己的本名将武馆命名‘振藩国术馆‘(JunFanGung-FuInstitute),而把自己传授给学生的武术体系命名‘振藩功夫‘(JunFanGung-Fu,简称JunFan),有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威震藩邦、扬威海外之意.(注:JunFan是李小龙按‘振藩‘二字的汉语广东话发音拼写的英文拼音.另,李小龙把‘功夫‘二字拼作Gung-Fu,与海外武术界常见的拼法Kung-Fu略有不同.这里请读者注意.)由于李小龙是一位求真务实,不断开拓进取的武术家,旅居美国的12年中,始终坚持一边自己研究、锻炼、提高,一边将不断发展进化的武术体系传授给学生.因此,振藩功夫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武术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进化,不断自我完善的,生机勃勃的武道哲艺进程.创立之初的‘振藩‘功夫主要是经李小龙改进的咏chūn拳技术(当时尚传授小念头、寻桥、标指等咏chūn拳套路,以及单、双黏手、木人桩等训练内容)、中国南北两派的一些拳法jīng华和三节棍、长棍、长枪等传统兵器;中后期的“振藩功夫”,又有了很大改变,废除了咏chūn传统套路,而保留了咏chūn实战jīng华散手和黏手、木人桩等训练内容,在咏chūn拳原有的定步黏手基础上又增加了活步黏手,并进一小丰富和充实了木人桩技法。同时,开始广泛吸收拳击、击剑、空手道、跆拳道、泰拳和柔道等世界流派武技之jīng华,实际上,已是发展和完善了的“振藩”与创立初期的“截拳道”的混合体。由于李小龙的武道哲艺进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密不可分的过程,因此,在“振藩功夫”与“截拳道”之间,并没有一道二分明显的分界线。今天,我们圈内人士都把1964年李小龙对三藩市功夫教头黄泽文的一场实战比武视做从“振藩”到“截拳道”的转折点。1964年8月,美国加州三藩市(旧金山)。李小龙由于坚持传授异族学员中国武术(振藩功夫),受到当地保守的国术界的最后通牒,被迫接受挑战,与一名来自香港的华人武师黄泽文恶战一场。两人各使传统武术,交起手来均感打得十分别扭。李小龙虽经硬拼顽强取胜,却赢得很不痛快。一场本应几秒钟便结束的战斗,却拖拖沓沓打了几分钟才将对手“搞掂”。这远不是他理想中快打速胜的结果。这场比武,导致李小龙对传统武术的套路技术深刻彻底地反思,最终抛弃了套路,创造出无固定技术动作、无套路形式的“截拳道”。与此同时,李小龙还邀出席了1964年度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并结识了“美国空手道之父”埃德.帕克、“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空手道擂台悍将”罗礼士、“菲律宾魔杖大师”伊鲁山度、柔术大师威利.杰伊、“美国柔道之父”吉恩.勒贝尔等一大批武坛顶尖的名家高手,与他们互相交流、切磋、学习,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武术体系,为“截拳道”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在“截拳道”创立初期,考虑到其武术与哲学体系尚未发展完善,李小龙并没有马上向自己的学生及外界公开这一名称,而是仍把它称做“振藩功夫”或“振藩拳道”,直至3年以后的1967年才正式宣布“截拳道”的诞生。
3.振藩功夫的训练内容与技术体系
对于初期的振藩功夫所包含的内容,前文已作了概要介绍.这里将要向读者着重介绍的是中后期的振藩功夫的训练内容与技术体系.
a,振藩功夫的训练内容:
<1>.拳法与上肢攻击技法;
<2>.踢法与膝撞技法;
<3>.关节擒锁技法;
<4>.窒息与扼杀技法;
<5>.缠摔与地面扭打、投摔、绊摔、扫摔技法。
b,振藩功夫的技术体系组成:
<1>.咏chūn拳(振藩)<即经李小龙改进后咏chūn的技术>;
<2>.功夫(振藩)<即李小龙所传授的除咏chūn拳以外的其他中国拳法>;
<3>.西洋拳击(振藩)<即经李小龙改进后强手在前的独特拳击法>;
<4>.踢拳(振藩)<即振藩拳法高级阶段的现代zì yóu搏击技术>;
<5>.擒拿;
<6>.振藩武器.
以上训练内容与技术体系,在1967年都被融入了‘截拳道‘之中。
四.什么是截拳道
“什么是截拳道?”李小龙用这句话开始了他那篇发表在1971年9月号《黑带》杂志上的题为《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你自己》的著名文章。今天,当我们再一次提起这个问题的时候,让我们先听听截拳道全权传人伊鲁山度大师的一段回忆。
这是笔者在伊鲁山度大师的“截拳道踢拳”高级教练员班学习深造时,伊鲁山度大师对笔者的谈话。1.伊鲁山度大师的回忆1967年初的一天,我与李小龙两人一道,驱车行驶在旅途中,我们一边开车一边谈论着西洋击剑术。小龙说,西洋剑术中,最jīng湛的技巧,就是它的“阻击”(stop-hit,意即“防守-反击”)。一次成功的“阻击”,意味着对手进攻你时,你不仅仅要防御对手的攻击,而且还要在截住对方剑招的同时顺势反击,防守与反击同步,一气呵成,这样你的搏击“效率”将大大提高。然后小龙又说道:“我们应把我们的技击方法称做‘阻击之道’或‘截拳之法’。”我问道:“那么这一名称的中文称谓是什么?”“它的名称将是——截拳道,”小龙答道:“‘截拳道’意思就是‘阻击对手来拳之法’或‘截击对手来拳之道’。因此,我们的方法是将一般习惯打法上的防守(格挡)与反击分成两步的做法合二为一,防守与反击同时进行,一气呵成。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这一点,但无论如何,防守反击(连消带打)一气呵成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新式技击法的主旨所在。”2.截拳道之名称“截拳道(JeetKuneDo)三字,如上所述,单从字面上解释,“截”意味着“拦截”、“阻击”,“拳”意味着“拳打脚踢”或“攻击”,“道”即“方法”和“哲学”。但李小龙进一步解释说,“截拳道”仅仅是一个名称,它的命名纯属偶然,亦为称呼方便而已。事实上,仅仅从字面名称上想彻底了解截拳道是不可能的;同时,李小龙敬告那些根据自己的需要妄说“截拳道”的人们:“一旦有人妄说截拳道是什么或什么,或是与这个那个又有所不同,那么,不妨就让截拳道这三个字永远消灭吧!消除掉以轻心虚有的名称,只让它的实质存在吧!截拳道只是名称罢了!”尽管李小龙提倡无形无式,大道至简的截拳道原则,不愿把截拳道固定成一种僵化的模式,但他依然为门下弟子制定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课程,供弟子们训练之用。这是否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古代佛家有“迷时师渡,悟了自渡”的著名禅理,李小龙所制定的这套训练课程,就有如一条渡你过河的船,载着你通向真理的彼岸。学生刚刚进入琥术之门,未曾悟道之时,由老师传授知识、技法,摆渡你过河;当你豁然开悟,登堂入室,到达真理彼岸时,今后的路就要自己走了(真进彼岸不是人生境界的终点,而是通向更高境界的新的起点)。同时,那载你过河的船,亦不必总是背在身上,而是应当建造完全属于自己的新渡船了(意即建立完全属与哲学体系).李小龙当年制定这套训练课程的目的,正是在于引导学生悟道,最终‘自渡渡人,自觉觉他‘.笔者很赞同伊鲁山度大师‘截拳道概念‘(JeetKuneDoConcepts)这一提法,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截拳道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武道哲学理念,是一种可用于指导任何习武者在实战中获胜的武术哲学指针.拳术理论是一切武道流派的支柱,只有拥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再向纵深阶段发展,那么这种武技才会有强大的活力.所以,只有懂得了李小龙的武术哲学,才能深刻领悟截拳道的jīng神实质,并在实战中运用取胜.
五.截拳道概念述真
1.截拳道之总原则
吸收有用的技术动作,加上自己的专长,从而增强实战能力,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探求和创造真正属自己的武技.当你学会了截拳道以手,你所发出的一拳一脚不应当仍是属于李小龙的,而应当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并使你能有实战中发挥出最佳威力的任何门派的武功招式.
2.截拳道的最高宗旨和哲学核心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最高宗旨和哲学核心,即反对任何固定的形式,强调‘无形之形、无式之式”。截拳道无任何固定的技术坳作,更没有套路形式。有实战中强调“务实”、“无形式”,凭本能的感触应战。李小龙在教学时,经常喜欢用水作比喻来说明上述哲理:“好像水一样,应该无形式。将水倾进杯里,便成杯的一部分,将水倾进樽里,便成樽的一部分。踢它击它,它便会反溅回来。你要抓一把水,水必会屈服,毫不犹疑。你加上压力,水便溜走。最软的东西是不惧击的。”“zì yóu搏击的实效并不是形式正确,合乎于古今传统的那么回事,能够打胜才是实效……”“搏击只是一种在实战中力求击倒对方的艺术。看对方来势如何便如何回敬。你不知我的意图,但我的动作就是你的动作的结果,而我的技术又是你的技术的结果。zì yóu搏击没有一成不变的途径和方法,它纯靠观感、变化、见机行事。”由此可见,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最高宗旨和哲学核心充分体现了zì yóujīng神的强大威力。
3.截拳道之武术观
截拳道认为,所谓“武术”并非单指一种体育运动或自卫术,其本自也是一种以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jīng妙的艺术。原则上,武术并不能单靠学习,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需要靠实习,靠体验。武术是自发xìng的,就像花朵的自我生长过程一样,内涵完全不爱任何外来yu望与感情约束。中国武术的主旨“道”——即宇宙间的规律,也就是yīn、阳两极的和谐配合、循环转化。这是每个习武者必须谨从的真理。在实战中,截拳道强调,你的对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不动;不会像师兄弟般让你先对峙观察,再策动攻防;不会如对拆演练或打沙包一样,给你蓄势运劲、蹲身起步的时间;更不会在电光火石的对搏中打打停停,以便你慢慢思考对策。因此,当你见到对手身体一动,你就要先发制人。在打斗中,所有的动作都必须简单、直接。即所有该做的你就去做,毫不浪费时间。在与强敌实战时,你应暂时抛开一切拳理姿势正确与否的观念,胡乱尽己所能与对手一拼到底。李小龙常说:“最凶猛的人往往是又敏捷又强壮而又一无所知的人,或者是乱抓乱咬乱踢的疯子。”他教导学生,武术是一种求真的艺术,在求真的道路上,无所谓正确与不正确,只是以个人的独特方法,以最短的时间、最简单的动作去直接表达。关于练武的进境,李小龙有过一段绝好论述。1967年,他在接爱美国权威武术杂志《黑带》(BlackBelt)采访时说:“在我研究武术之前,一拳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在我学会了武术之后,拳不再是一拳,一脚也不再是一脚。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这门技艺,一拳仅仅是一拳,一脚仅仅一脚罢了。”
4.截拳道之道与技击矛盾说
本世纪60年初,李小龙在西雅图开设“振藩国术馆”之始,为“振藩功夫”和后来的“截拳道”亲手制定了标志图案,我们今天称之为“振藩截拳道太极图”:图案zhōng yāng,是一幅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道家哲学的太极图,外围是两个首尾相接,由jīng而细的箭头,象征宇宙yīn阳二者圆转流动、循环不息这一截拳道技击矛盾的核心。截拳道认为,有关软功硬功、内家外家之争执,都无关宏旨。yīn阳才是整体的两半,每一半都同样重要。yīn阳两极的和谐配合,是两种暗藏在万物之后的无形的、完善的力量。yīn阳亦可称为太极,是一切武术的基本结构。yīn阳是远在我国西周末期就已创立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纳为yīn阳两大类。此二者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循环不息。在自然界,yīn阳表现得尤为突出,攻与防,快与慢,虚与实,张与弛……让我们以二者对峙为例,来看看yīn阳两极在武术中的调和互用、因果转换:甲出手打乙(阳),而乙却不可与之硬抗,而应以柔力控制对手来势(yīn),即以柔制刚,方为上策;这就是yīn阳的配合。当甲方的攻势到了尽点进,极阳便化为yīn,于是乙方便即转yīn为阳,矛以反击。从防守(yīn),转势到反攻(阳)的全部过程顺畅自然,毫不拘束。故此截拳道认为,擅武者在自身爱袭击时,并不直接截招,与对手硬碰;而顺其来势,引其入围,再借攻击之力反击于彼身。
5.截拳道强调:武术因人而异
“大多数武术的练习只是非曲直一种模仿xìng的重复,一种工厂制品,失去了独特xìng。”李小龙宗师说,“我认为,教授(按:请注意是‘教’授而不是‘传’授)适当的自卫术应因人而异。我们每人的体质思想都不同,所以我们每人都应该学习适应自己的正确方法,我所说的正确方法,意思是某人所适宜用的最有效的技术。我们只要找出他的擅长,便改进这些技术。”早在本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开馆授武进,李小龙就已非常强调这一点。在教徒弟时,他从不喜欢大量向学生们灌输知识,更不愿意集体上课;以至后来,他只给单个人上课、辅导,认为只有这样做效果才会更好。身为“龙子”的李国豪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截拳道这功夫是父亲集世界功夫之大成,再配合自己的身型、体力设计出来的。这道功夫除了我父亲李小龙之外,没有一个人能学得到,甚至我亦学不到。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李小龙。”李国豪这番话,并非给热爱截拳道并渴望学习这门功夫的人们泼冷水,而是进一步强调了截拳道“武术应因人而异”的哲理。所以,只知道盲从和模仿,永远也找不到武术的真谛。同样的一拳一脚,由李小龙打出踢出便是“截拳道”,而由你机械地模仿来再发出去,就未必是“截拳道”。你必须通过认真地学习,将截拳道哲理融会贯通,寻求适应自己的最佳打斗方法;同时,结合自己体质、思想和身型等特点创造出一门完全与自己相适应的武功。这时,不论你所运用的具体招式是功夫、泰拳、空手道还是拳击,都可称做“截拳道”,你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截拳道这门独特的艺术。
6.怎样客观看待振藩截拳道
由李小龙所创立的振藩截拳道,是一门非常优秀的武术训练、技击之道,也是一门博大jīng深的武术哲学与人生哲学。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怀着武术真理的热爱,怀着对李小龙宗师的深深崇敬,加入到学习、训练的行列中来。这自然是件好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它会使你在学习中产生无穷的动力,在知识的殿堂里拾级而上,向着武学与人生的高峰奋勇攀登。然而,振藩截拳道不是什么“神功”、“绝技”,不可能什么人学了它都会立刻变成擂台之王、搏击高手和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铁金刚”(世界上也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能达到如此“神效”的武功);能否成为搏击高手、武学大家,关键还要看你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个人的素质与悟xìng,和是否经得起千百次实战的磨砺与检验。“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希望青年朋友们能够科学、客观地看待和认识振藩截拳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努力打好基础,勤奋jīng诚,一步一个脚印地刻苦训练,并预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7.振藩截拳道---个xìng解放之路
在西雅图李小龙墓前,有一本jīng美的石雕书,在翻开的书页上,左边用中文镌刻着“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名言和振藩截拳道标志——太极图,高度概括了李小龙一生的学术成就;右边,则用英文镌刻着李夫人琳达女士和振藩截拳道门下众弟子对一代宗师李小龙的献词:“你的在天之灵依然指引我们朝向个xìng解放之路。”是的,正如李小龙曾说过的那样:“像其他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武术是一种理智的自我认识,一拳一脚不仅打倒的是面前的对手,同时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惧感,打掉你所有的一切心理障碍。因为你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使自己获得了真正的zì yóu。